廖咸碩
(南寧市邕寧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以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及臟器的出血性傾向以及血小板顯著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于中醫(yī)肌衄、衄血范疇,表現(xiàn)以皮膚粘膜出血型為主癥,多因起居不節(jié),飲食勞倦,用力過度而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則為后血,若色澤鮮紫濃厚為火盛,色澤晦淡無光為陽衰。目前國內外仍無特效治療方法[1],現(xiàn)代醫(yī)學首選激素治療以抑制機體免疫反應,達到迅速控制出血的目的。但是應用激素的量及時間不易掌握。用量大,時間長,毒副作用多;用量少,時間短,則病情易復發(fā)[2]。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本病運用中醫(yī)治療療效較好。筆者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該病的研究,將其分為臨床急性期和慢性期進行純中藥治療,且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自身臨床治驗做如下簡要介紹。
急性期該病癥多屬于熱毒熾盛型,發(fā)病急或有表證,有發(fā)熱惡寒等癥,皮膚瘀點斑色深,伴鼻衄、齒衄、尿血或心煩、口渴、面赤、便秘、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等臨床表現(xiàn)。
慢性期該病癥多為病程日久,損傷陽氣與陰血,病位在脾腎,病程反復出血,面色萎黃或蒼白,頭暈目眩、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脈細緩。斑疹時愈時發(fā),遇勞則發(fā)。
治療上,依《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說"宜行血不宜止血,因血行則血循經絡,不止則自止,止之反則血凝,血凝則發(fā)熱惡食,病久成痼疾!"宜治肝不宜伐肝,據(jù)內經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者也"養(yǎng)肝血而肝氣平而血有所歸;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宜降氣不宜降火,氣節(jié)有余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動無溢出上竅之患矣。因此,根據(jù)其臨床發(fā)展期給予相應的治則和方藥。
2.1.1 治則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急性期,多因血熱迫血妄行,血出于肌膚腠理之間,故可見皮膚瘀點斑色深;如熱毒熾盛,損傷鼻、齒、腸胃等,則發(fā)為鼻衄、齒衄、尿血等癥;發(fā)熱、面赤則是內熱郁蒸所致;口渴、便秘乃熱盛津傷所致;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則為實熱癥。故治則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2.1.2 方藥
犀角、生地、丹參、地榆炭、三七、石膏、黃芩。這七味藥基本上均屬于寒性中藥,犀角、生地、石膏、黃芩清熱解毒,涼血,生津潤燥;石膏乃"清瀉肺、胃氣分實熱之要藥",黃芩則善于清胃與大腸之濕熱,二者均清胃熱,胃熱清則脾氣升,脾氣升則可統(tǒng)血,且可有效改善因熱盛津傷所引起的口渴、便秘等癥;地榆炭性寒味苦兼酸澀,可入血分而涼血止血,與黃芩配伍治療血熱,增強止血效果;生地乃"止血之要藥",丹參活血祛瘀而不傷正,可改善血小板聚集及凝血的功能,二者配伍可清其熱毒;三七活血止血而不留瘀,可化瘀生新而不傷正,可縮短出凝血時間,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溶栓的作用。總之,針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期的患者,在結合患者自身具體病情的基礎上,合理、有效、適量、靈活運用該組方藥,可取的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
2.2.1 治則
健脾益氣,補氣攝血。慢性期,多因氣虛不能統(tǒng)血,致血溢于脈外,時發(fā)時止,時輕時重,反復出血,病程日久,損傷陽氣與陰血,故表現(xiàn)為面色萎黃或蒼白;又因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乏源,故可見頭暈目眩、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脈細緩等氣血虧虛之象。其主要病位在脾,故治則應健脾益氣,補氣攝血。
2.2.2 方藥
黨參、黃芪、白術、熟地、當歸、山藥、旱蓮草、山萸肉、血余炭。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用黨參、黃芪、白術等甘溫之品來健脾益氣;熟地乃"養(yǎng)血補虛之要藥",當歸既為"補血之圣藥",又為"活血行瘀之要藥",滋陰養(yǎng)血,二者配伍使用可明顯改善患者血虛萎黃之癥;山藥行為甘平,補脾養(yǎng)胃,補腎澀精,可達到促進細胞和血液免疫的功效,并能助黨參、黃芪補氣,即可有效治療和改善因脾氣虧虛,氣血生化乏源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狀;旱蓮草性平味酸甘,可達收斂、止血、補腎陰的功效;山萸肉味酸澀,微溫,其收斂固澀之效可助旱蓮草攝血,補肝腎;血余炭味苦、微溫,具消瘀、止血且不留瘀之功效。總之,在結合患者具體病情的基礎上,合理、有效、適量、靈活運用該組方藥,對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期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
實踐證明,中醫(yī)中藥在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過程中,突出辨證施治的精華,根據(jù)患者臨床體征與癥狀分型治療,起到了提高臨床療效并且減輕西藥毒副作用,防止病情反復的目的[3]。筆者為探尋中醫(yī)中藥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有效方藥,在不斷學習歷代醫(yī)家治法的基礎上,總結自身治療該病的臨床經驗,運用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將本病根據(jù)其臨床發(fā)展變化之急性期與慢性期區(qū)分開來進行辨證論治,總結出的方劑組方較少,且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值得在臨床繼續(xù)進一步的應運和研究,故寫此篇,如有不妥之處,還望給予指正。
[1] 宋聯(lián)進,王宗仁,馬靜,等.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驗1則[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0,19(1):153-154.
[2] 李鴻,楊文華.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yī)臨床療效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0(1):117 -118.
[3] 王斌,趙鳴芳,馬俊杰.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治療進展[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4,15(10):69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