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護理新進展
董得了
(達州市中心醫院四川達州635000)
摘要近些年來,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眾對身體健康的關注,以及醫學的日趨專業化與細分化,傷口護理隨之產生。以下筆者將對傷口的護理措施加以綜述。
關鍵詞傷口;分類;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2
傷口尤其是慢性傷口的愈合十分的復雜,且愈合較為困難,若患者本身合并基礎疾病,或出現并發癥,可能導致傷口長期無法愈合。對于造成傷口愈合效果差的臨床機制,目前還并未加以明確,可能是全身因素與局部因素兩者之間相互作用所致[1]。對此,為加強傷口的愈合,切實做好傷口護理很有必要。
1.1 傷口評估
為確保傷口護理的效果,且使傷口能快速愈合,在對傷口進行治療與護理之前,首先必須對傷口情況進行準確的評估,評估的內容包含多項,例如血液循環狀況、是否患有結核病或糖尿病、全身用藥情況、心理狀況、經濟水平,除此之外,還包含傷口所在部位、大小、是否有感染等等。在詳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之后,再對其予以相應的護理,即可獲得較好的效果。
1.2 清洗傷口
在傷口護理過程中,清洗傷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以往大部分護理人員在傷口清潔時,一般是采取殺菌消毒液,例如苯扎溴銨溶液、碘溶液等。經大量實踐證明,各種表面消毒劑均具備細胞毒作用;在傷口沖洗過程中,若采用0.9%氯化鈉注射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傷口細菌數,減少宏(微)觀顆粒污染,且控制傷口感染的發生[2]。
1.3 傷口清創
在清創方面,除經由中性粒細胞分泌出各種酶,如膠原酶、酸性水解酶等,來實現傷口自身的清創,采取其他外部清創方式,也可起到加速創面愈合的效果。就現今的清創情況來看,可將其大致分成生物手段、化學手段、手術清創等。對傷口進行換藥處理,其主要是為了將腐爛的組織予以去除,加速新組織的生長,縮減黑黃期,繼而使其快速轉向紅色創面期,進而對新生的肉芽予以保護,且避免創面再受到污染,最終加速傷口的愈合。其中生物清創又叫做蛆療,現今在臨床上基本上已經不用這種清創方法。而化學性清創,即經由局部酶性物質(透明質酸酶、膠原酶),對創面上失活的組織進行溶解與消化,最終達到清創的效果。因為酶類缺少選擇性,所以,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必須對其使用部位加以限制,即應用于腐肉中。手術清創就是采取刀片、刮鑰等器械,將創面的壞死組織予以刮除,但是這種方法會造成傷口出血,且給患者帶來疼痛,所以,在凝血障礙或者是抗凝治療的過程中,不適合使用該清創方式。
1.4 不同傷口的包扎
(1)針對污染傷口,一般是對其進行常規清創處理,之后依據實際傷情,選取恰當的處理方式。例如嚴重裂傷的患者,可對其予以清創對位縫合術;針對傷口出現滲血,但裂傷并不嚴重的患者,可對其用薄層凡士林紗布予以覆蓋,且用干棉墊予以加壓包扎處理,以避免出現滲血或者是組織粘連的情況,確保創面不受損傷;針對表皮輕微擦傷的患者,可對其進行常規消毒處理,且在創面上涂抹1%的甲紫,然后再采用暴露療法,加速傷口的愈合。1~2天傷口結痂之后,對其予以75%乙醇進行消毒處理。(2)針對感染化膿的傷口者,在對其實施擴創引流術之后,在對其進行常規消毒、包扎處理。(3)頑固性(慢性)潰瘍,可依據患者的實際傷口情況與病情,選擇相應的藥物,如8萬U慶大霉素+4千U糜蛋白酶+10mg山莨菪堿,亦或者是8萬U慶大霉素+4千U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在混合藥液(不滴水)內放入7~8層消毒紗布,在充分浸泡之后,將其敷在傷口上,再予以消毒敷料、包扎,一天換一次藥。其中,慶大霉素具有抗感染的作用;山莨菪堿藥物具有擴張血管,優化微循環的作用;糜蛋白酶具有去腐生肌之效;地塞米松具有強化抗毒的功效。所以,上述幾種藥物聯合使用,可起到加速傷口創面愈合的效果。此外,還可對患者傷口細菌進行培養,且實施藥敏試驗,進而選取合適的藥物。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傷口的認識愈來愈深,因而,傷口護理在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新進展。
2.1 負壓引流技術
負壓封閉引流是一種新的治療傷口的技術手段,其所采用的技術就是負壓封閉技術。在傷口治療上,該技術是經由改進血液供應,緩解水腫,提升傷口的局部溫度,且在相對缺氧或者是低氧的情況下,加速血管的增生,進而促進傷口的快速恢復。在朱禮霞等[3]人的研究中,對一例傷口組織壞死患者采取負壓傷口治療技術,經治療后,患者傷口開始愈合,其愈合時間為198天,且在治療2周后,患者的傷口溫度與滲液PH值明顯優于治療前,差異顯著。由此可見,該技術在傷口治療護理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
2.2 濕性敷料的應用
伴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一些新型的濕性敷料被先后推出,一、薄膜類敷料:該類敷料具有透明性的特點,可時刻對傷口的情況進行觀察,市面上存在的薄膜類敷料主要有OpSite透明術后敷料、安舒妥貼膜。二、水膠體類敷料,該類可對一定量的滲液加以吸收,且有清創的效果,市面上常見的有增強性透明貼、痊愈妥薄片敷料等。三、水凝膠類敷料:該類敷料可對傷口創面予以自體清創,且對創面腐肉、焦痂予以濕化處理,以便于清除[4]。主要產品有清得佳凝膠。
在對傷口的認識越來越深的當下,臨床傷口護理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從之前單一換敷料操作,逐漸轉變為現今的一個全面的、動態的護理過程。在傷口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且護理手段也得到了更新,例如推出了新型的濕性敷料,或可采取負壓引流技術對傷口進行處理。雖然如此,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以負壓引流為例,其壓力范疇是多少,什么吸引方式最理想,等;所以,在臨床上還需對傷口護理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從而促使傷口護理趨于系統化、全面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馬乃榮,陳璇.傷口愈合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進展[J].山西醫藥雜志,2012,41(3):250-252.
[2]劉艷,范芹.傷口護理的方法及其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4,(30):146-146.
[3]朱禮霞,蔣琪霞.負壓傷口治療技術對大面積組織壞死患者的影響及其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9):55-57.
[4]林敏,陳洪玲,黃菊英,等.濕性敷料用于乳腺膿腫切開引流術后傷口的效果觀察[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3(2):69-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