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及效果探究
張曉娟
(重慶市腫瘤研究所重慶400030)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有效護理方法及其應用效果。方法:以90例有偏癱癥狀的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予以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肌力測試結果優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腦梗塞患者治療中予以有效地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能夠緩解患者病情,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腦梗塞;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肌力測試
【中圖分類號】R473.3
腦梗塞是一種常見腦血管疾病,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因局部性腦組織缺血、缺氧或壞死,多數患者臨床上都會出現肢體障礙。正常活動能力限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如何恢復其癱瘓肢體的肌力顯得尤為關鍵[1]。我院對患者予以有效的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所收治腦梗塞患者90例,均有不同的程度的肢體偏癱,經CT和MRI檢查全部確診。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45-75歲,發病(2.5±0.8)d;觀察組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43-72歲,發病(2.8±1.0)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①患者訓練護理。護理人員采取分階段訓練法予以有效指導,從臥位試著到坐位,再到立位,最后站位、行走,叮囑患者不可急于求成,應根據自身承受能力循序漸進,制定周詳的訓練計劃;②坐位訓練。當患者肌肉從完全麻痹到有一定的收縮力時,健康的一側可協助患者適當活動。護士教會其康復訓練方法,先搖高病床床頭至一定角度,將患者從臥位扶起,移至輪椅進行坐位訓練,時間可從最初的5min逐步延長;③站立訓練。患者患者能夠克服地心引力,抬離病床后,可試著站立。為防止跌倒,護士或患者家屬要在旁攙扶,站立時間不可太長,1-2min即可,若患者有全身哆嗦、滿頭流汗等表現,說明其承受力達到極限,應立即坐下休息。隨后鼓勵患者從輪椅中獨立站立起來,并不斷延長站立時間;④步行訓練。隨著病情進一步恢復,患者能夠對抗較大的阻力,在無人攙扶的情況下能夠站立30min。此時可指導患者練習步行,同樣要有人在旁及時看護,以免跌倒摔傷。
1.3 評價標準
①肌力測試。0級:肌肉完全麻痹;Ⅰ級:可見肌肉輕微收縮;Ⅱ級:肢體能在床上平行移動;Ⅲ級:可抬起對抗地心引力,但無法對抗阻力;Ⅳ級:肢體能做對抗外界阻力的運動;Ⅴ級:肌力正常,運動自如;②護理滿意度,依據護士工作態度、護理質量、學習能力、健康宣傳等因素給出綜合評價。
1.4 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以(±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X2檢驗。若P<0.05則二者間存在顯著差異,且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肌力測試結果
觀察組護理后0級、Ⅰ級、Ⅱ級0例,Ⅲ級2例,Ⅳ級15例,Ⅴ級28例;對照組護理后0級3例,Ⅰ級5例,Ⅱ級15例,Ⅲ級16例,Ⅳ級4例,Ⅴ級2例。經對比,觀察組肌力測試結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滿意43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5.56%;對照組滿意30例,不滿意15例,護理滿意度為66.67%.兩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
腦梗塞有很多臨床表現,如眩暈、失語、偏癱、吞咽困難等,給患者帶來了諸多不便,其基礎是動脈硬化,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往往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對于偏癱患者,除了使用藥物治療,科學有效的護理也不可缺少,通過心理撫慰、身體鍛煉指導,可促進患者更好地恢復。然而許多患者及家屬都缺乏此方面的認識,意識不到肢體康復訓練的重要性[2]。由于患肢完全麻痹或正常功能受到嚴重限制,需要經過長期鍛煉,才能逐漸恢復部分功能。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除了做好基本工作,還應加大宣傳力度,指導患者進行偏癱肢體康復訓練。隨著腦功能的恢復,大腦皮層功能在感受接收的傳入行動的作用下可得打可塑性發展,最終使患者肌肉功能在訓練中逐漸恢復[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予以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后,患者肌力測試結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小組,且護理滿意度要高于常規護理小組,說明在腦梗塞患者治療期間進行合理的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指導,對治療效果頗為有利,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安文峰.腦梗塞護理中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的應用研究[J].醫學信息,2014,27(12):257.
[2] 劉行香.30例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分析[J].首都醫藥,2014,08(16):63.
[3] 靳春艷.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效果研究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02),436-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