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膀胱癌術后造口尿酸結晶患者的護理
張雪慶黃蕾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雅安625000)
摘要對1例膀胱癌術后造口尿酸結晶的患者,給予全身抗感染、酸化尿液、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健康教育等,經過7d的精心治療及護理后,患者造口周圍皮膚發紅,尿液清亮、尿臭味消失。及時的救治,心理干預、全面的健康指導、精心的護理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
關鍵詞膀胱癌術后;尿酸結晶;抗感染 ;酸化尿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3
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是治療膀胱癌最重要最常施行的手術之一。排尿由會陰部的尿道口改變到了腹壁的腸造口,在短時間內不受控制,無法達到收放自如,需要佩戴尿造口袋來收集尿液,改變了患者長久以往的生理習慣,對心理造成影響 。尿造口相比腸造口有其特殊性,持續的尿液污染刺激損傷皮膚,使造口周圍皮膚紅腫潰爛、滲漏、尿酸結晶等增加患者痛苦, 同時也帶來更多的護理問題[1]。現對1例術后造口出現尿酸結晶并發癥患者,進行綜合護理,達到了滿意的效果,減輕了患者痛苦。現將相關臨床資料及護理體會進行總結,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80歲。因無痛性肉眼血尿2月,診斷為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腸代膀胱術后8個月。患者發現造口及周圍皮膚出現結晶10余天,造口袋粘貼困難2天就診。患者尿液混濁并有強烈的惡臭異味,細菌涂片結果呈陽性,細菌培養結果為大腸桿菌。患者整體評估:神志清楚,行動遲緩,視力及聽力下降。此外,該患者常失眠,坐立不安,時常關注造口引流,造成精神緊張,且患者為孤居老人,子女均在外地打工,經濟條件差。
該患者造口位于右下腹,造口周圍皮膚大量的白色和灰白色結晶黏附,并伴有皮膚發紅。造口黏膜上也有結晶黏附。尿液中有輕微出血,尿液呈混濁并有強烈惡臭異味。該造口患者處理難點在于患者為高齡老年人,行動遲緩,視力及聽力下降導致自我護理能力嚴重下降。同時,由于該患者經濟條件差,限制了造口產品的選擇使用。另外,患者聽力下降,造成溝通困難,健康指導難以很好的執行。
3.1 抗感染 應用鏈霉素,治療尿路感染,用藥期間密切觀察尿液的顏色、量及性質。
3.2 酸化尿液 服用大量的維生素C,每天4g。
3.3 生活護理 指導患者補充足夠的水分,每天2000-3000ml,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C,提高尿液的酸性,減少感染的發生。
3.4 健康教育 指導患者每次更換造口底盤時用白醋水(醋與水的比例為1:3)清洗造口與周圍皮膚后再用清水清洗,去除結晶。并使用具有抗反流閥的造口袋,防止尿液反流。
3.5 心理護理 由于造口改變了患者曾經習慣的排尿方式,且缺乏造口護理知識,患者心理壓力較大流露出對尿路造口的不適應失眠、坐立不安,時刻關注造口引流,造成精神緊張。針對患者造口護理知識缺乏引起的焦慮感,除口頭宣教外,還提供各種書面材料、繪圖、照片、錄像等。和患者一起觀看造口袋的粘貼、更換視頻,示范講解。耐心、細致的反復講解指導,促使患者掌握正確的更換造口袋的方法。老人為孤居老人,我們鼓勵患者參加造口聯誼會[2],在聯誼會上手把手地教患者更換造口袋,告知如何護理造口周圍皮膚及外出時如何處理造口等,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患者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學習的機會,使患者提高了自我護理能力。
經過7天的治療以后,黏附在造口周圍皮膚上的白色和灰色結晶消失,造口周圍皮膚發紅,尿液清亮,尿臭味消失。且患者掌握了正確的更換造口袋的方法,并要求參加造口聯誼會。達到了預期的護理效果。
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患者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以及出院后的延續護理,以減少其造口周圍皮膚并發癥的發生。在其出現并發癥的第一時間采取護理干預措施,是減輕造口患者的身心痛苦,縮短其住院時間,減少其住院費用,提高其生存質量的關鍵。
參考文獻
[1]左娟娟,何瑋.膀胱癌術后尿路造口并發癥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2,27(12):21-22.
[2] 費淑偉,陳蘇紅, 杜偉麗.造口聯誼會在結腸造口術后延伸護理中的作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 (1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