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桂美
(廣西河池市金城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 河池 547000)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是當前我國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多發于5 歲以下的嬰幼兒。2014年1-10月,金城江區轄區范圍內發病3974例,重癥病例39例,死亡4例,病死率1 ‰;其中11 個鄉鎮共發病2238例,死亡4例。
小兒的手足口病大多表現為隱形感染,特別是在手足口病的多發季節,隱形感染患兒的數量相對于顯性感染患兒多。隱形感染患兒通常發病癥狀比較輕,病情不明顯,農村留守兒童居多,不易發現幼兒患病,未及時送患兒前往醫院就診,進而使得手足口病得以傳播。
金城江區屬邊、山、窮、少聚集地,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較為落后,村民的文化程度有限,健康知識水平不高,衛生意識淡薄,進而使得村民對兒孫的健康教育不足,在日常生活以及疾病的預防上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1]。
現如今,農村留守兒童較多,隔代監護人衛生意識陳舊,常以老的觀念和方法教育幼兒。同時,群眾環保意識和衛生意識落后,對幼兒衛生常識的教育不夠重視,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小兒容易患上胃腸道疾病。
疾控中心的權責范圍有限,人員配備嚴重不足,無法對當地的農村幼兒園和鄉鎮學校的疾病防控工作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只能通過向各幼兒園和學校提出手足口病的相關預防措施,再由各個機構和學校開展預防教育工作[2]。另外,農村的各個村組地理位置相對分散,對散居兒童無法系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疾控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盡管我國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但仍然有偏遠地區的鄉村存在醫療條件落后的情況,村醫的診治水平不高,主要表現為許多鄉村醫療所沒有專門的手足口病病情診治區,,病情容易通過患兒的飛沫進行傳播,形成交叉感染,給手足口病源的隔離和控制工作帶來不良影響。
就目前手足口病的發病情況來看,患兒的手足口病的發病峰值出現明顯的前移趨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需要在發病峰值來臨之前制定好相應的防控預警方案,以便更好的應對手足口病的進一步蔓延。鄉鎮醫院、村衛生室等農村醫療機構要成立手足口病的專項診療小組,深入分析和研究當地手足口病的發病特點,關注病情有無出現變異等問題,并有針對性的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3]。各醫院、衛生室要定期到村屯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宣傳教育工作,定期組織嬰幼兒家長、定期在鄉鎮開展手足口病的專題講座、咨詢會等,通過這些方法,讓村民進一步了解手足口病的預防知識,早發現、早治療,從而減少和降低農村地區的手足口病的發病率。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監護人應該讓幼兒有適當的戶外活動時間,同時為幼兒提供充足的膳食營養,確保嬰幼兒有一充足的睡眠時間,從根本上增強嬰幼兒的免疫力。農村的托幼機構、各學校要重視校內的環境衛生,若發現疑似患有手足口病的幼兒要及時隔離并送往醫院;每位教師都應高度重視晨檢、午檢工作,把晨檢、午檢工作常態化。在晨檢、午檢時需要留意幼兒有無出現發熱或皮疹等癥狀,一旦出現疫情,盡量避免與別的班級進行集體活動,防止交叉感染;學校的衛生人員要每天對幼兒的毛巾、水杯進行高溫消毒,定期將幼兒的衣服、被子放在陽光下晾曬,以達到殺菌消毒的效果;幼兒接觸到的書籍必須經過紫外線消毒,幼兒日常上課接觸到的桌椅、板凳、玩具等必須經過消毒液殺菌消毒。各學校的教師需要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衛生意識,讓幼兒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并盡可能的保持教室、宿舍內空氣流通。
當農村地區發現有幼兒患上手足口病后,家長或教師應及時將患兒送往醫院治療。在接收治療的過程中,家長與患兒都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醫院需要對患兒進行隔離治療,必要時可以結合患兒的具體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治療時對皰疹潰爛的皮膚要保持局部的清潔,防止出現細菌的繼發性感染[4]。醫務人員在對幼兒進行治療時,要保持親切的態度,用溫和的語言跟患兒保持交流,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治療心態,盡可能的緩解幼兒的恐懼心理,使幼兒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
由于手足口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居民有可能不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醫務人員要及時的向患兒家長詳細解釋手足口病的具體傳播途徑,并說明該病可能帶來的危害等。家長(監護人)應教育患者兒不能隨地大小便和吐痰,有條件的情況下應將患兒的尿、便和唾液等集中存放,經過統一消毒后才能倒入廁所,并且要對患兒的便盆進行及時的消毒。家長要重視衛生方面的教育,教育和指導患兒要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個人衛生,給幼兒提供充分的膳食營養,保證幼兒的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增強幼兒免疫力[5]。
口腔出現糜爛的患兒,家長可以適當喂食流質食物,例如稠米湯、清肉湯等食物,并且在皰疹潰爛部位可以適量涂抹金霉素軟膏,促進表皮的愈合。家長要及時消毒患兒接觸過的物品,例如毛巾、碗筷、衣服等,另外,患兒的鼻涕、尿液、糞便也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以防重復感染。
在流行季節來臨前,與教育部門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短信、宣傳畫、冊、單等多種該當,開展手足口病防治宣傳工作,使幼兒家長和托幼機構工作人員了解手足口病的臨床癥狀,強調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環境衛生措施對預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加強疫情監測,定期到托幼機構和學校等集體單位檢查晨檢記錄和出勤記錄以及手足口病防控措施的落實,及時了解因病缺課、出勤或機構集中就診情況,及時發現疫情,防止疫情蔓延。指導患兒家長對患兒接觸過的物品開展消毒殺菌工作。
總之,我國小兒手足口病的發病率逐漸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發病率更加高。手足口病作為小兒常見的一種傳染病,目前尚未有針對這種病情發生的特效藥,因此,對手足口病的預防成為了疾病防控工作的關鍵所在。當前,農村地區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成效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手足口病傳染源得不到有效控制、農村地區健康知識水平不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薄弱、疾控監管措施不足、農村醫療服務水平不高等方面。在此情況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加強對農村地區手足口病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好村民的衛生思想工作。若發現病情,應及時送醫就診并進行隔離,科學的開展治療和護理工作。各幼托機構、學校和衛生所應積極配合當地疾控中心的防控工作,盡可能的避免手足口病的發生。
[1] 王松麗.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87例臨床療效觀察[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2,04(02):126-127.
[2] 秦新華.喜炎平注射液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2,13(15):78-79.
[3] 張偉,王茜,朱鵬,張秀軍.合肥市農村地區5 歲以下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調查[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1(05):265-266.
[4] 陳偉雄.手足口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及預防措施[J].社區醫學雜志,2011,01(19):47-48.
[5] 李永梅.小兒手足口病的傳染 預防及治療[J].實用醫技雜志,2011,20(10):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