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峰 郭興華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CT 室 山西 運城 044000)
頜面部骨組織結構復雜,軟組織脆弱,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開口所在的部位,而且與腦毗鄰,因此頜面部損傷可以誘發嚴重的并發癥。交通事故是頜面部骨折的主要危險因素,占頜面部骨折的57%[1],而高處跌落導致下頜骨骨折的相對危險度最高,男女比例為3.52:1[2]。CT 影像技術從1972年發展至今,已經有40年歷史,三維CT 能夠準確、立體地顯示復雜多發的骨折及累及的范圍,定位骨折碎片及異物[3]。三維重建圖像能讓臨床工作者和患者直接觀察到頜面骨解剖結構的立體空間關系,包括骨折線全程走行方向、骨折位置、范圍、類型等,有助指導選擇治療方案。
回顧分析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2例頜面部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n = 32)年齡分布24~64 歲,平均年齡為(38.83 ± 5.61)歲;男性23例,女性9例。所有患者均為外傷急診患者,檢查時間為受傷后1~48h,其中交通事故19例,硬物打擊8例,高空墮落5例。臨床表現為疼痛、面部腫脹、顏面畸形、開口受限和咬合紊亂,均進行X線平片和多層螺旋CT 檢查及掃描后圖像重建。
患者取仰臥位,稍內收下頜。采用德國西門子(SIEMENS,Sensation16)16 層螺旋CT 對患者掃描,掃描范圍為眶上緣到下頜骨下緣,行頜面部平掃,平行于眶耳線。參數為電流為250mA,電壓為120kV,掃描層厚為2mm,螺距為1.89,重建間隔為1.0mm。結束掃描后將圖像數據傳至工作站進行處理。
將獲得的圖像數據進行表面遮蓋重建(SSD)、多平面重組圖像(MPR)、容積再現(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重建層厚1mm。根據骨折部位,采用不同方位、角度切割旋轉,可在X 軸、Y 軸、Z 軸上任意旋轉,盡可能顯示骨折的位置,骨折線的方向以及轉移情況等。
對面部塌陷和骨折移位不明顯的患者采取臨床保守治療,其它患者根據報告的骨折部位和移位等立體結構情況,進行相應的手術切開、復位、堅固內固定和重建骨折部位關系。
CT 掃描圖像和三維重建圖像可以清晰地顯示患者的骨折部位、范圍、移位和骨折線的走向。其中復合骨折19例,下頜骨骨折6例,鼻骨骨折4例,顴骨顴弓骨折3例。22例患者行手術治療10例患者因骨折移位和面部塌陷不明顯采取保守治療。術后三維CT 復查,骨折部位復位良好,傷口均I 期愈合,頜面部基本對稱。
復合骨折的CTVR 圖像能清晰顯示上頜骨粉碎性骨折的位置、碎骨片移位,以及眶下孔和副鼻竇的受累情況。可以通過旋轉功能從不同角度觀察骨折線的走向和外傷后畸形,而CTMPR 可以觀察到上、下頜骨復合骨折咬合錯位的情況,如牙齒的缺失、錯位等。圖像顯示上頜骨骨折比較容易發生在骨質結構薄弱部位,如牙槽突、上頜竇、骨折移位致上頜竇竇腔變形。顴骨顴弓骨折CT 可表現為線樣骨折,但多呈M 型錯位骨折,也可觀察到粉碎性和內陷性顴骨骨折。可觀察到鼻骨骨折CT 影像為橫形、斜形骨折或縱形及粉碎性骨折,鼻眶篩區的骨折常常導致嚴重面部畸形和顱底骨折。下頜骨骨折有橫行、縱行、斜行、粉碎性骨折,CT 影像顯示骨折線發生在頦部最多,其次為下頜角部和髁狀突頸部。
頜面部骨折需要早診斷和早治療,以免骨折錯位愈合、導致頜面部畸形。頜面部的結構復雜,而且粉碎性、陳舊性和多發性的頜面部骨折因缺乏解剖標志和明顯骨斷段,其復位是治療的難點,正確判斷出骨折部位、骨折片的大小、形態和移位程度等是復位和固定的關鍵。X線檢,耗時比較長,投照體位不方便,且是圖像是二維的,對于復雜的骨折及其移位情況的顯示準確度不高,容易導致誤漏診。普通的二維CT 掃描只能顯示患者頜面部某一方位的部分信息,要通過方向、多方位掃描才能顯示完整圖像,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射線輻射量,而且延長掃描時間。三維CT 重建通過建立快速原型和分析計算機的圖像模型,更加深人了解領面部骨折具體情況,檢查時間縮短,患者只需仰臥于檢查床上,更適合急診患者。多平面MPR 圖像質量堪與CT 橫斷位及冠狀位圖像媲美,完全可代替冠狀位掃描圖像[4]。
本組32例頜面部骨折的患者,其中手術治療22例,22例手術中發現骨折部位56 處,三維CT 發現骨折部位52 處,X線平片發現骨折部位43處,明顯地三維CT 漏診率顯著低于X線平片。部分患者的一些臨床上有或無明顯癥狀的細小骨折,不影響功能,可以不用治療。所有患者經過3個月隨訪,,骨折部位復位良好,傷口均I 期愈合,頜面部基本對稱。CT 三維重建圖像可任意旋轉,臨床工作者可以從各個方面觀察頜骨損傷的位置、大小、骨折線分布、移位等情況。臨床工作者可在術前精確定位,正確選擇手術進路和內固定放置位減少術后繼發畸形。
MPR 重建的冠狀面和矢狀面圖像可以清晰顯示出骨折的大小及部位,同時顯示相關軟組織情況和移位軟組織鄰近解剖間隙的情況,此研究病例中有1例蝶竇頂壁骨折在軸位掃描時顯示不明確,但經過MPR 重建后可見蝶竇頂壁骨折的骨折線。VRT、SSD 重建的圖像對關節脫位、旋轉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不能準確骨折移位,而且其不能準確顯示細微骨折[5],而MIP 重建則對細微骨折診斷的補救。
CT 影像技術能立體、精確、直觀、多方位地顯示頜面部骨折的部位、范圍、移位、凹陷程度等情況,對頜面部骨折的診斷和指導治療方案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1] 王立軍.頜面部交通撞擊傷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1998,01(2):47-49.
[2] Chrcanovic BR.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cidence of maxillofacial fracture[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12,16(1):3-17.
[3] 程波,戴琳,張漢東,等.常規X線平片、二維和三維CT 檢查診斷頜面部骨折的對比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05(4):661-664.
[4] 韓永順,徐冶敏,李開成,等.面中部骨折的16 層CT 診斷[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5,03(1):161-164.
[5] 蔣孝先,呂發金,謝惠,等 多層螺旋CT 三維重組與軸位骨窗診斷顱骨骨折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11(6):146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