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春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西忻州 034100)
CT聯合B超在肝腫瘤患者診斷中的應用體會
趙建春
(山西省忻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山西忻州 034100)
目的:探討CT聯合B超在肝腫瘤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來我院診治的96例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患者均采用兩種不同方法診斷而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B超診斷,實驗組聯合CT診斷,比較兩組診斷效果。結果:實驗組彌漫型確診率為90.61%,巨塊型確診率為92.20%,結節型確診率為90.15%,臨床總確診率為90.96%,高于對照組(總確診率為71.52%)(P<0.05)。結論:肝腫瘤發病率較高,臨床上采用CT聯合B超診斷效果理想,能夠提高臨床確診率,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依據,值得推廣使用。
CT;B超;肝腫瘤;診斷;應用效果
肝臟是腫瘤的好發部位,患者發病早期癥狀不明顯,且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之分(良性腫瘤發生率較低),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患者發病早期即可發生轉移。惡性肝腫瘤新生血管使其具有不同于正常組織和良性腫瘤的血管形態以及分級方式,具有異型性和多樣性。目前,醫學界對于肝腫瘤診斷方法較多,常規方法主要以B超診斷為主,這種方法雖然能幫助患者確診,但是誤診率或漏診率較高。近年來,CT聯合B超在肝腫瘤診斷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1]。為了探討CT聯合B超在肝腫瘤患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對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診斷、治療的96例患者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來我院診治的96例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患者均采用兩種不同方法診斷而方法分為兩組,實驗中男47例,女49例,年齡為(31~72)歲,平均年齡為(56.5±0.8)歲,患者病程為(1~6)周,平均病程為(3.5±0.4)周。兩組患者對其診斷方案、治療方法等完全知情,患者年齡、病程等資料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B超診斷,具體方法如下:根據患者情況采用日本東芝SSA-6600A彩多普勒檢測儀進行診斷。探頭頻率控制在3.5-5.0MHz凸陣變頻,頻率為5-13MHz線陣變頻。患者檢查前12h禁食,根據超聲常規檢查檢測患者肝臟切面,并且以清晰病灶腫塊為準,采用B超測定動脈直徑(mm)、肝臟的動脈峰值流速以及最小流速等相關參數,并觀察腫瘤的血供情況。
實驗組聯合CT診斷,具體方法如下:采用美國通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層螺旋CT進行診斷,診斷前設置相關參數(層厚7.5mm,通過拆分為1.25螺距1.375:1),增強三期掃描分別注射對比劑,動脈期16-25s,門脈期35-55s,延遲期是1min10s-3min。高壓注射器單相注射,非離子型造影劑,注射速率控制在2.5ml/s,注射劑量為70-85ml,采用ADW4.2系統以及多層面復組MPR軟件及VR(容積重建)技術對患者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從而繪出肝臟腫瘤圖像,明確肝腫瘤的強化特點[2]。
1.3 統計學處理方法
研究中相關數據進行SPSS16軟件分析,計數資料進行卡方檢驗,并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采用(x±s)表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彌漫型確診率為90.61%,巨塊型確診率為92.20%,結節型確診率為90.15%,臨床總確診率為90.96%,高于對照組(總確診率為71.52%)(P<0.05)。
我國是肝癌發病大國,也是肝炎大國,從病情發展來說從肝炎-肝硬化、肝癌發展。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善,原發性肝癌發病臨床出現上升趨勢。目前,對于肝癌診斷方法較多,常規方法主要以B超診斷為主,這種診斷方法對直徑大于3cm的肝癌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且對于直接<3cm或直接>1cm肝癌效果也較好,但是對于<1cm肝癌其效果不理想,漏診率或誤診率較高[3]。因此,臨床上研究積極有效的方法診斷肝腫瘤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CT聯合B超在肝腫瘤診斷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彌漫型確診率為90.61%,巨塊型確診率為92.20%,結節型確診率為90.15%,臨床總確診率為90.96%,高于對照組(總確診率為71.52%)(P<0.05),這個結果和相關研究結果類似。這種診斷方法和單一B超診斷方法相比優勢較多,CT泉州360度掃描時間為0.5面,并且采用混合型陣列方式,患者在一次屏氣中能夠進行薄層掃描獲得患者三期圖像,能夠動態的顯示患者肝臟動靜脈血管,更好地反映肝腫瘤的動態變化過程中,并且能夠根據患者腫瘤的不同時期血循環變化等對腫瘤的性質做出診斷和鑒別,更加有利于肝腫瘤早期診斷。根據本人經驗:肝腫瘤發病率較高,且臨床誤診或漏診率也比較高,患者在診斷過程中首先應該對患者甲胎蛋白進行檢查,并聯合B超對肝臟形態等進行檢測,了解腫瘤內部血管及其異常血流信號,清晰的顯示患者各個器官血流動力學圖像,并采用CT做進一步確定,確定腫瘤的血管過以及血流改變。診斷過程中要善于結合患者病史、臨床癥狀進行綜合分析,提高肝腫瘤檢出的準確率,從而正真發揮診斷和鑒別作用。
綜上所述,肝腫瘤發病率較高,臨床上采用CT聯合B超診斷效果理想,能夠提高臨床確診率,為患者后續治療提供依據,值得推廣使用。
[1]黃備建,毛楓,俞清,等.超聲造影對提高腎錯構瘤診斷率的價值[J/ CD].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0,7
[2]夏平,王緒,郝敬明,等.CT增強掃描在評價NSCLC血管生成中的臨床意義[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3,19
[3]王薇,殷飛.趙大偉,等.病毒性肝炎的肝、脾、膽囊CT影像學變化的觀察.醫學影像學雜志,2010,5
R735.7
B
1009-6019(2015)03-0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