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紅
(山西省洪洞縣人民醫院 山西臨汾 041600)
評價16排螺旋CT對腰骶椎間盤突出的應用價值
鄭小紅
(山西省洪洞縣人民醫院 山西臨汾 041600)
目的:對16排螺旋CT掃描腰骶椎間盤突出的應用價值進行評價。方法:根據相關案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選取腰骶椎間盤突出患者300例進行研究,均行16排螺旋CT診斷,對影像表現進行了觀察與分析。結果:檢查結果顯示,在300例患者中,右旁外側型2個,左旁外側型5個,中央偏右型56個,中央偏左型98個,中央型139個;16排螺旋CT可準確顯示患者椎間盤突出程度、范圍與方向,并明確硬膜囊與兩側脊神經根是否受壓。在經過重建后,依然可以多方位觀察患者的椎弓有無崩裂、體骨質增生程度、上下小關節突有無退變等情況。結論:16排螺旋CT掃描作為腰骶椎間盤突出的重要檢查手段,能夠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訂提供幫助,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腰骶椎間盤突出;16排螺旋CT;影像征象;應用價值
腰骶椎間盤突出的主要病理機制是腰骶椎間盤首發退行性病變,同時受到外力的作用致使纖維環破裂,髓核自裂口脫出,并對脊神經根與周圍軟組織造成一定的壓迫和刺激。基于機械性壓迫狀態下的神經根容易出現炎性水腫,同時會造成患者伴發多種臨床癥狀,例如腰腿麻木、功能障礙、疼痛等癥狀。在以往,臨床上多采用X線平片與脊髓腔造影對椎間盤突出進行診斷。現階段,多排螺旋CT在醫療診斷中已經非常的普及并且應用也十分廣泛,從而使診斷腰骶椎間盤突出的準確性得到提高,帶動了診斷技術發展。但是,腰骶椎結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且椎體常有變異,在行CT掃描的時候需先確定椎體數目,然后定位掃描,以防造成掃描部位的不準確,影響到診斷與臨床治療。本文將結合相關案例,評價16排螺旋CT對腰骶椎間盤突出的應用價值。
1.1 臨床資料
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間收治的腰骶椎間盤突出患者中選取了300例進行研究,其中有114例女性患者與186例男性患者,年齡15~76歲,病程1個月~8年。其中腰腿痛史286例,運動障礙者(單發神經根)167例。主訴:56例腰外傷史者,117例有棘突旁壓痛(且直腿抬高試驗均顯示陽性)。
1.2 診斷方法
我院對300例患者均采用日立Eclos16排螺旋機掃描,患者取仰臥,進行軸位平掃,層厚為2mm,層距為2mm,而主要的掃描范圍是L3~S1水平。直至掃描完成后,選擇L3至S1行后重建,層距、層厚均為1mm 至3mm。
2.1 腰骶椎間盤突出數量與節段
在300例患者中,包括206例單節段突出,90例雙節段突出,4例三節段突出。具體來說,單節段突出中有25例L3、4椎間盤突出,112例L4、5椎間盤突出,69例L5、S1椎間盤突出;雙節段突出中有9例L3、4椎間盤與L4、5椎間盤突出,81例L5、S1椎間盤與L4、5椎間盤突出。
2.2 腰骶椎間盤脫出類型
右旁外側型2個,左旁外側型5個,中央偏右型56個,中央偏左型98個,中央型139個。
2.3 其他
右側側隱窩狹窄82例,左側側隱窩狹窄91例,雙側側隱窩狹窄122例,硬膜囊及右側脊神經根受壓78例,硬膜囊及左側脊神經根受壓96例,硬膜囊及雙側脊神經根受壓126例,硬膜囊受壓43例;有16例伴椎體滑脫,其中兩側椎弓根同時崩裂2例,右側椎弓根崩裂8例,左側椎弓根崩裂6例;有41例伴椎間盤膨隆,213例雙側黃韌帶肥厚,269例腰椎不同程度骨質增生;上下小關節突退變156例;椎間盤"真空征"36例;腰椎椎管狹窄37例。
椎間盤退變在臨床上通常表現為椎間盤突出、頸椎病、腰腿痛、脊柱節段不穩、椎管狹窄等病癥,其影響因素較多,長期過低或者過高的壓力負荷均為其病因之一,且有研究證實軟骨終板的鈣化可引起椎間盤營養供應的減少,并由此啟動椎間盤退變。椎間盤退變一般開始于20歲,且多發于30歲至50歲之間。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患者腰椎間盤的退變程度也會持不斷加劇的趨勢,并引起一系列的生理與病理變化。為確保腰骶椎間盤突出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行多排螺旋CT掃描。腰骶椎間盤突出CT征像通常分為直接征像與間接征像,其中直接征像的特點包括椎間盤后緣向椎管內的局限性突出,且與相應椎間盤的密度相似,但形態各異,邊緣呈現規則或不規則形狀;椎間盤突出處會呈現大小不等、形態不一的鈣化,且連接椎間盤,但會隔開上層面和下層面,致使兩層面不發連續;通常情況下髓核游離碎片處于硬膜外,與硬膜囊相比密度更高[1]。間接征像的特點包括硬膜外脂肪間隙消失、變窄、移位;硬膜囊前緣、側方、脊神經根出現受壓移位。就腰骶椎間盤突出的CT分型而言,大致可分為外側型、中央型、旁中央型、韌帶下型與穿韌帶型。具體來說,中央型指的是椎間盤后緣的正中呈現丘狀隆起,并從腹側壓迫馬尾或者脊髓;外側型指的是突出的軟組織結構位于椎間孔外或內,且占據神經根的位置,其CT值和椎間盤一致;旁中央型指的是突出的椎間盤位于前二型之間,壓迫側隱窩脊神經根或者脊髓;韌帶下型指的是突出的髓核被后縱韌帶覆蓋,其后緣相對光整平坦,且在后縱韌帶鈣化的時候,可分辨出移位的后縱韌帶;穿韌帶型指的是突出部分呈現擠出狀,且與椎體后緣成銳角或者呈碎塊游離在椎管內,其外形不規則,可移位于椎間盤上下平面,可位于椎間盤平面。16排螺旋CT和普通CT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掃描角度大,掃描架可傾斜±30°,對各種需求的掃描均可得到滿足,并且在觀察椎間盤病變過程中更加的詳細和全面[2];另外16排螺旋CT的掃描層厚比普通CT更加薄,從而可以增加各向同性體素和Z軸分辨率,并且加快了掃描速度,減少平均容積,進而在顯示微小結構時更加的精準;除此之外,16排螺旋CT還具有很強的后重建功能,在行椎間盤并包括上下椎體無角度的連續、不重疊掃描后,可進行薄距(最薄0.3mm)、薄層、冠狀面、大角度(±30°)以及矢狀面的重建,并在超薄層觀察椎間盤病變的基礎上,實現多方位觀察椎體骨折增生與上下小關節突退變;可在矢狀面對椎間盤脫出與硬膜囊受壓的情況進行觀察;對椎體滑脫者,可清晰顯示其椎弓是否伴有雙側或者一側性崩裂[3]。此外,能在觀察椎間盤病變過程中更加詳細和全面的同時,對掃描層面的椎體情況進行觀察。根據文中的研究數據顯示,在300例患者中,其中右旁側型2個,左旁側型5個,中央偏右型56個,中央偏左型98個,中央型139個。16排螺旋CT可準確顯示患者椎間盤突出程度、范圍與方向,并明確硬膜囊與兩側脊神經根是否受壓。在經過重建后,16排螺旋CT依然能全方位觀察椎體骨質增生程度、椎弓有無崩裂、上下小關節突有無退變等。總的來說,16排螺旋CT可對腰骶椎間盤突出作更詳細、更全面的觀察,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能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1]岳壽偉;吳宗耀.腰神經根在神經通道內慢性損傷時的形態學與神經生理學變化.頸腰痛雜志.2003.187-189
[2]李家德.梁甲偉.16排螺旋CT對腰骶椎間盤脫出的應用價值.廣西醫學.2010.9.1118-1119|
[3]李果珍,蘇學曾,臨床體部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261-263
R445
B
1009-6019(2015)03-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