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嬌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 遼寧本溪 117000)
帕金森病伴發抑郁癥狀患者的臨床分析
譚鳳嬌
(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第一人民醫院 遼寧本溪 117000)
目的:對于析帕金森病伴發抑郁癥狀患者進行臨床分析。方法:選取帕金森病伴發抑郁癥患者共40例作為實驗組,同時選取同期健康檢查40例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進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對比。結果:實驗組經過量表測試后,評分為(55.8±8.2),對照組為(45.27±4.6),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重度抑郁患者有6例,中度抑郁患者11例,輕度抑郁患者23例;對照組重度抑郁患者0例,中度抑郁患者5例,輕度抑郁患者12例,無抑郁的有23例。結論: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見的并發癥狀,抑郁的出現有社會心理因素,但其根本原因可能是疾病本身的神經生化和病理的改變。應當重視患者的早期診療,制定個性化的、綜合的、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緩疾病的進展。
帕金森;抑郁;分析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性疾病,伴發抑郁癥(PDD)的幾率高達40%,病程遷延,難以治愈,它不但表現有嚴重的運動障礙,且伴有情感障礙。尤其是伴有抑郁癥,對患者有重要的影響[1]。帕金森病10年之前在我國發病人數就高達170萬左右,大于56歲的中年患者患其病的大概有1%,每年大概有10萬人患上其病,除了帕金森病本身給患者帶來困擾,大部分患者還深受抑郁的折磨。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于帕金森病伴發抑郁癥狀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總結臨床護理經驗。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就診的帕金森病伴發抑郁患者共4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就診的帕金森病伴發抑郁癥患者共40例,作為實驗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在48~79歲,平均年齡為67.2歲,病程4~79個月,平均34.7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抑郁癥發作的標準,排除顱腦外傷、藥物、代謝疾病、腦炎等其他神經系統性疾病繼發的帕金森綜合癥。同時選用同期健康檢查40例為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在45~77歲,平均年齡64.3歲。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上與實驗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相關醫護人員指導下完成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
1.3 判斷標準
評分在50分以下的為無抑郁癥狀,50~59分的即為輕度抑郁,60~69分的即為中度抑郁,≥70分的即為重度抑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10.0統計軟件處理,資料以(x±s)表示,各組間指標均采用方差分析。
對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評分進行對比,實驗組抑郁自評表評分為(55.8±8.2)分,對照組為(45.27±4.6)分,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P< 0.05)。實驗組重度抑郁患者有6例,中度抑郁患者11例,輕度抑郁患者23例;對照組重度抑郁患者0例,中度抑郁患者5例,輕度抑郁患者12例,23例無抑郁。
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見的癥狀,其作為一種慢性進展性變性疾病,不僅可導致患者機體功能障礙,還可使其產生外源性抑郁和恐懼、失落等心理障礙,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嚴重的影響。根據研究表示,幾乎大部分的帕金森患者都伴有抑郁,抑郁的出現是帕金森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最重要的預測因子[2]。帕金森病伴發抑郁的臨床特點可能和其發病機制有關,帕金森患者不但腦內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呈變性死亡,且藍斑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也出現變性缺失。
抑郁患者的胃口經常不佳,即便是平時喜歡吃的人,美味佳肴也無法勾起其食欲。且抑郁癥患者會日漸變得消瘦,睡眠質量也出現各種問題,經常會失眠,晚上很難入睡,而早上又早早醒來[3]。
帕金森患者患有抑郁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跟大腦的神經變性退化有關系,另一方面可能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帕金森患者時常出現的抑郁癥狀為情緒抑郁、睡眠質量差、易疲勞等,精神及軀體焦慮和全身癥狀,抑郁的出現有社會心理因素,但根本原因可能是疾病本身的神經生化和病理的改變。因此,患有此病的患者,首先需要正視現實,使心情放平和。其次,避免激動勞累,克服悲觀、焦急、煩惱等消極情緒,與疾病做斗爭,且經過家屬朋友的關心和幫助,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另外,在臨床中,應當重視并加強對帕金森伴有抑郁癥患者的早期診療,制定個性化的、綜合的、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延緩疾病的進展。
[1]張洪波.帕金森病伴有抑郁的相關因素分析[J].新疆醫學,2013,43(7):88-89.
[2]馮艷,李燕,祁亞偉等.帕金森病伴發抑郁患者認知功能調查和P300相關性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1,01(10):41-42.
[3]張麗.帕金森病伴發抑郁7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26):81-82.
R741
B
1009-6019(2015)03-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