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凡寧
(山西省長治衛生學校 山西 長治 046000)
小兒肺炎屬于一種呼吸道疾病,全年都有可能發生,3 歲以內的小孩在冬季和春季的發病率相對更高[1]。發病時,小孩通常會出現發熱、咳嗽、氣促、呼吸困難和肺部細濕啰音等癥狀,有些患兒的發病癥狀不是很明顯,這使得小兒肺炎的潛在危害更大。因此,對小兒肺炎的預防十分重要,其中最基本的途徑就是給小孩注射相關的疫苗,同時要給孩子創造一個整潔干凈的生活和活動環境,盡量避免感冒的發生或者接觸病菌攜帶者。優質護理強調以病人為核心的理念,在基礎護理的基礎是,全面推行護理責任制度,深入挖掘護理專業的內涵,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低耗、滿意、放心"的護理服務,在舒緩病人身體痛苦的同時能夠幫助緩和和安撫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創傷,全面切實地提升護理水平,以獲得病人家庭和社會人士的肯定。
擇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肺炎患兒100例,年齡在3 -11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 歲,其中男性肺炎患兒50例,女性肺炎患兒50例。將這100例肺炎患兒隨機分到對照組和觀察組當中,每組各50例肺炎患者。對照組肺炎患兒當中,男性患兒30例,女性患兒20例,年齡為2 -10 歲,平均年齡為(5.2 ±2.2)歲,病程為1 -3d,平均病程為2.5d。觀察組肺炎患兒中,男性患兒25例,女性患兒25例,年齡為3 -10歲,平均年齡為(4.1 ±2)歲,病程為1 -5d,平均病程為3.5d。經過統計學分析,對照組和觀察組肺炎患兒的病程以及病情等情況差距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對照組肺炎患者采用常規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控制患兒的體溫,幫助患兒化痰止咳,防止各種病菌的感染。
1.2.2 觀察組
對觀察組肺炎患者采用優質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1)入院評估 在此100 名肺炎患兒入院之時,就應當由醫院的專業醫師以及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飲食、用藥、以及其他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評估。通過評估之后可以發現患者在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容易導致肺炎的發生,比較不利于肺炎的治療。2)成立專業的護理干預小組 醫院組織專業的醫師以及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護理和糖尿病相關知識的培訓工作,讓患者能夠自行地意識到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對于糖尿病治療的不利影響,使患者能夠增強在護理干預之中的依從性。3)具體護理方法1、為肺炎患兒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通常來說,室內溫度保持在22 ~27℃之間最為適宜,室內濕度則在50% ~60%最為合適,房間墻壁、床單以及窗簾等的顏色以暖色調為主最好,這樣可以消除孩子對疾病的恐懼心理,讓孩子覺得舒適。2、優質護理人員要善于與肺炎患兒及其家長交流和溝通。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優質護理工作人員要要熱情、細致并有耐心,對家長的提問要耐心的回答和講解,并主動為孩子及其家長普及肺炎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家長一些基本的護理技巧,爭取孩子和家長更大的依存度,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優質護理工作不僅進展地更順利,而且家長能夠幫助護理人員一起為孩子提供一定的護理幫助,爭取更快的好轉和康復。3、術前術后護理。護理人員要叮囑患者禁食禁水的時間的具體時間,為孩子做好手術前的指導和心理輔導工作。手術之后,要及時準備好麻醉床以備使用,按照主治醫師的要求給患兒做心電監護和氧氣吸入等措施。此外,一定要注意管道的固定,保持管道暢通,防止阻塞。在護理的過程中,要做好患兒病情的跟蹤調查工作,并將情況如實記錄下來,一旦發現有突發情況要立即通知主治醫生,采取相應的措施。4、排泄護理。護理人員要在患兒排泄后及時為其更換干凈的衣服,保持患兒身體的干凈清爽,以免受到病菌的侵擾。4、體位護理。在主治醫師的允許下,護理人員要指導患兒進行一定的肢體鍛煉,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同時由于患兒好動,要為患兒的床位加上防護措施,以免跌落。
將本次治療所得數據用SPSS 13.0 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成組比較,并以x±s 表示。以成組比較的t 檢驗進行假設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進行檢驗。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家長滿意度和護理效果差別甚大,對照組家長的護理滿意度為69%,觀察組家長的護理滿意度為9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通過對比數據,不難發現,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和總有效率均遠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后差異有意義(P <0.05)。
優質護理是一種堅持以"以人為本"為工作宗旨的護理方法[2]。優質護理講究人性化,考慮全面,不僅使患者從身體上擺脫了疾病的折磨,而且從內心深刻體會到了優質護理工作人員的用心,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撫慰和滿足。實踐證明,優質護理在治療小兒肺炎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推廣。
[1] 占瓊英,周蘭英,楊少強,等.支氣管肺炎臨床路徑在兒科優質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 (7):31 -32.
[2] 王斌,胡年宏,羅毅文.從中醫"腎主骨""髓生骨"理論出發防治骨質疏松[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0(3):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