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福建省寧德市醫院心血管內科 福建 寧德 352100)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較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1]。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增加,可降低病人的生存質量,并發血栓栓塞、腦卒中等。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特別是三維標測系統臨床應用后,導管射頻消融治療房顫療效明顯提高,能有效預防房顫發作,總有效率60% ~80%[2],成為近年研究熱點。我科自2013.08 至2014.10 對23例房顫患者行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后均于我科CCU 觀察,現將術后護理總結如下。
選取我科自2013年08月至2014年10月于我科住院行射頻消融術的房顫患者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齡最大78 歲,最小37 歲,平均(49.25 ±0.76)歲。心房顫動病史1 ~10年,均為陣發性房顫,經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確診;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均無瓣膜病、冠心病等器質性心臟病,治療前1 ~2d 均經食管超聲心動圖檢查排除左心房血栓。術中護理于我院介入室完成,手術均采用環肺靜脈消融,在CARTO 系統指導下進行,鎖骨下靜脈放置冠狀靜脈竇電極后,經右股靜脈行房間隔穿刺并置入冠狀竇電極、大頭電極及Lasso 電極。在距肺靜脈口1.0 ~2.0cm處行大環形線行消融。消融后再行心電生理檢查,未見異常。術后送至我科CCU 護理、觀察,上述患者術后均達到了完全肺靜脈內電位隔離,隨訪3 -16 個月,20例臨床癥狀消失,3例術后復發,經復診及藥物治療后好轉。
2.1 心理護理大多數患者不了解該術的原理及過程,術中有多部位穿刺、心腔內電生理檢查等,術后患者多存在焦慮、緊張等心理,做好術后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緊張情緒。護士需主動與患者談心,向患者介紹手術必要性及經治醫生經驗,增強患者信心,以良好的心態面對手術,指導其保持情緒穩定,多休息。
2.2 生命征監測部分病人在術后數小時或數天內可發生新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等,術后持續心電監護,加強監測每30min 測量P、R、BP1 次,平穩后改每小時1 次。詢問病人有無胸悶、胸痛、心悸等不適,及時發現肺栓塞及心功能不全的表現。本組3例患者出現復發房顫,予靜脈點滴鹽酸胺碘酮后轉為竇性心律。
2.3 穿刺部位護理 該類患者行射頻消融術穿刺的雖是靜脈,但經股靜脈的鞘管偏粗,進行房間隔穿刺后要全身肝素化,由于大量肝素需4 -5小時后才能完全代謝,穿刺部位易引起出血。術后絕對臥床休息,穿刺側肢體制動6 h,嚴密觀察傷口局部有無張力增高,及雙側足背動脈搏動、皮膚溫度、顏色及感覺等。并囑患者避免劇烈咳嗽、坐起等腹壓增加動作。
2.4 并發癥護理 心房纖顫行射頻消融術的術后常見并發癥,一般有以下幾種,①栓塞:觀察患者四肢活動及動脈搏動情況,注意觀察有無腦梗塞的癥狀及體征,及時記錄,做到早期發現、積極處理。②肺靜脈狹窄: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呼吸困難、咳嗽、胸痛、咯血、反復肺部感染等癥狀。③心包填塞:多表現為突發心前區刺痛、意識模糊、低血壓、心律失常,需重視患者癥狀、觀察體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④食管-心房瘺:術后若出現心悸、面色蒼白、嘔血、休克等,需注意有無該并發癥可能。其他如心包積液、迷走神經反射、胃腸道反應、假性動脈瘤、心房顫動復發或心律失常等,發生率偏少。本組患者,術后出現心包積液3例、胃腸道反應6例、心律失常3例,于早期及時發現,經對癥處理后并發癥消失。
2.5 出院指導 術后2 周內可出現早期"電風暴",教會患者及家屬檢測心率、心律、脈搏、血壓方法,觀察3 個月,若口服抗心律失常藥物無效,可建議再次消融。術后服用華法林者監測INR,出現異常后及時就醫,可于間隔2 個月隨訪1年,定期復查心電圖、心臟彩超。
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是近年來較新的治療手段,環肺靜脈口部線性消融是目前經導管消融治療心房顫動的方法之一,已成為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的主要方法[3]。但術后易發生并發癥給房顫的射頻消融治療帶來一定風險,一旦發生,較為兇險。大多數并發癥可通過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之減少或避免。病房為術后護理重要環節,術后護理關鍵是強化心理輔導、加強穿刺部位的護理、各種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強調出院指導等。為治療、護理提供及時有效的線索,增加手術安全性、保證治療效果。加強醫護患密切合作,做到早發現、早處理,有針對性地觀察和預防性的護理,提高臨床技能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黃從新,馬長生,楊延宗,等.心房顫動:目前的認識和治療建議(二)[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6,10(3):167 -197.
[2] 楊延宗,劉少穩,高連君,等.射頻導管消融進行心房-肺(或上腔)靜脈電隔離治療陣發性心房顫動的并發癥分析[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4,8(1):48 -50.
[3] 周自強,胡大一,陳捷,等.中國心房顫動現狀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04,43(7):491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