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英杰
(沈陽理工大學校醫院 遼寧沈陽 110168)
基層醫院淺II度開水燙傷的護理
關英杰
(沈陽理工大學校醫院 遼寧沈陽 110168)
目的:討論基層醫院對于淺II度燙傷患者有效的護理措施。方法:對我院收治的2012-2013年中24例燙傷患者的換藥護理效果的分析。結果:24例淺II度燙傷患者全部治愈無一例并發癥。結論:嚴格的無菌護理操作,良好的醫療環境和護患關系,細致周到的心理護理是燙傷患者治愈率的關鍵。
燙傷;護理;治愈率
每年冬季我們校醫院都可以見到一些燙傷患者,因為北方冬季天氣比較寒冷,學生需要用熱水袋取暖,暖水瓶存水,所以經常會有學生發生燙傷事件。在我們基層單位的院內醫療設備有限的情況下,簡單有效的處置方法就是整個護理工作的重點。
1.1 選取2011-2013年間我院接診的24例淺II度燙傷患者,患者在燙傷后1-2小時內就診,新鮮傷口,創面多體現為疼痛劇烈,皮膚紅腫,有大小不一的水皰,皰壁薄,內有黃色澄清透明液體,創面基底潮紅,部分患者由于衣服的粘連,皮膚表皮全部或部分脫落,患者燙傷部位多為四肢,燙傷面積<5%,為淺II度燙傷。
1.2 治療方法針對燙傷患者的病程分期,患者在燙傷后2-3小時是急性體液滲出期,8小時會達到高峰,隨后逐漸減緩,至48小時后會穩定的吸收[1],根據這一時期的特點我們對于初次來就診的淺II度燙傷患者,用有沒有表皮覆蓋來分界處置的標準。對于表皮覆蓋完好的患者,我們應盡力保護好表皮的完整性,它可以保護新鮮的創面不被感染。所以采取酒精浸潤無菌紗布消毒,用紗布完全包裹住器械,用點蘸的方式由內向外螺旋式消毒,反復多次,護理操作動作要輕柔,防止涂抹破壞完整的表皮。對于有水皰的部位,在常規消毒之后用無菌針頭在身體重心的低位或邊緣刺破小孔,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或是用無菌生理鹽水紗布由遠端依序輕輕按壓排出滲出液,之后再次用酒精紗布消毒,然后用整塊酒精濕紗布平鋪覆蓋住傷口,加蓋干紗布繃帶包扎,包扎范圍應超過創面5mm。對于表皮部分或全部脫落的患者用0.05%碘伏紗布消毒傷口創面及四周,然后用壓舌板涂抹京萬紅燙傷膏1mm厚,無菌油紗布覆蓋,繃帶包扎。對于有污染的或是有衣物粘連的燙傷傷口,應小心剪開取下傷處衣褲,用0.9%的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再選擇慶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加鹽水紗布清洗傷口,之后涂抹燙傷膏覆蓋包扎。患者頭三天每天換藥,之后隔日一次,每次換藥都要徹底消毒傷口,清除滲出物,有粘連滲出者,不可強行撕扯,用鹽水濕敷取下污染紗布,再進行消毒換藥包扎。
24例淺II度燙傷患者經清創,抗感染處置,疼痛感減輕,24-48小時滲出基本消失,7-9天內基本可以痊愈。
3.1 無菌技術的操作,對于燙傷的患者無菌操作至關重要。我院主要采取輻射消毒法,主要利用紫外線或臭氧的殺菌作用,使菌體蛋白光解變性而致細菌死亡。[2]換藥室用壁掛式紫外線燈消毒照射操作臺,每天兩次,每次燈亮5-7分鐘之后開始計時,每次60分鐘。對于室內空氣我們首選江蘇飛揚電器有限公司生產的紫外線消毒機不定時消毒,不僅消毒效果可靠,而且室內有人時也可以使用,地面我們用有效氯溶液500mg/L噴灑消毒,護理人員操作前戴口罩帽子并洗手抹消毒劑,這樣有序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的預防交叉感染,避免給患者造成二次傷害。護理操作上我們會認真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嚴格分清無菌和有菌物品,對傷口的消毒順序是先消毒四周再消毒傷口,這樣避免了傷口外的細菌污染傷口,對于恢復期的傷口建議暴露療法,處置的中心原則是保護創面,防止感染,促進創面愈合,減少瘢痕。
3.2 心理護理,針對學生的好動的特點,我們對于治療期間的制動這一點加強了護理說明,對于水皰面積大或是沒有表皮覆蓋傷口的學生,限制其患側肢體的活動,禁止參加體育運動,安排同學幫扶生活區的照顧,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飲食上給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保證足夠的營養素。同時有些燙傷的患者換藥時間持續較長,患者在心里會產生抵觸情緒,對預期的恢復效果會產生灰心,所以護理人員在換藥的過程中力爭做到動作輕柔,態度和藹,技術操作熟練,用真誠的安慰和勸導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解釋病情,說明各項治療的必要性安全性,積極建立患者的康復信心。
3.3 護理措施,對于初次就診,表皮完整無水皰的患者我們采取酒精紗布消毒,濕敷,利用酒精揮發的特點降低患處皮膚的溫度進而減輕了患處的疼痛程度,同時也減少了水皰的生成,并且可以保持患處的清潔干燥,有利于患處的恢復,多數患者經過2-3天治療可以痊愈。而無表皮覆蓋的傷口,用油膏覆蓋可有效預防傷口滲出液粘連創面,避免新生肉芽組織再次受到機械性損傷。并且濕紗布覆蓋可加快內皮細胞,纖維細胞生長,促進角質細胞的增值,從而促進創面愈合,進而使患者盡早的康復。
[1]《外科護理學》李樂之等主編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8 ISBN 978-7-117-16073-5
[2]《基礎護理學》李曉寒等主編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8 ISBN 978-7-117-16074-2
R248.2
B
1009-6019(2015)03-02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