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紀東 王艷茹 編譯
(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蘭州730000)
行改造易于倒塌的無鋼筋的磚石結構建筑以及“軟層”建筑。
USGS還與當地機構合作評估舊金山灣地區的公共事業和運輸通道的地震風險。USGS與舊金山公共事業委員會共同繪制了圣安德烈斯斷層的精準位置,以便能更靈活地改造舊金山半島的赫奇赫奇高架渠(Hetch Hetchy Aqueduct)和輸水系統。USGS與經營公共軌道交通系統的舊金山灣地區快速運輸(Bay Area Rapid Transit,BART)公司合作,估算了海沃德斷層地震可能產生的滑移量,以及對BART穿越斷層的隧道的影響。
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10年發展概況*
趙紀東 王艷茹 編譯
(中國科學院蘭州文獻情報中心,蘭州730000)
中圖分類號:P315;
文獻標識碼:D;
doi:10.3969/j.issn.0235-4975.2015.02.002
自1989年洛馬普列塔地震之后,USGS及其合作者們紛紛加大力度,更好地向公眾傳播地震災害信息。廣泛流行的“在地震國家落地生根”(Putting Down Roots in Earthquake Country)的教育手冊,已被翻譯成西班牙語、漢語、越南語和韓語。所有版本均發布在網上(http:∥earthquake.usgs. gov/regional/nca/prepare/index.php)。在美國其他地震活躍區,如安克雷奇(Anchorage)、阿拉斯加、鹽湖城、密蘇里州東南部和田納西州西北部的新馬德里地區,這些手冊也被爭先模仿。
文獻來源:Brocher T M,Page R A,Stauffer P H,et al.Progress toward a safer future since the 1989Loma Prieta earthquake.(2014-09-30)[2014-11-10].http:∥pubs.usgs.gov/fs/2014/3092/pdf/ fs2014-3092.pdf
(編譯者電子信箱,趙紀東:zhaojd@llas.ac.cn)
收稿日期:*2015-01-16。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導致25萬人喪生,500萬人需要緊急援助,180萬居民無家可歸。這場自然災害給廣大地區帶來了毀滅性災難,以及隨之而來的悲痛和焦慮,特別是對印尼、泰國和斯里蘭卡的影響超出了想象,而這主要是由于當時缺少對整個印度洋地區的預警設備和災難管理計劃。
災難過后,德國和國際社會立即表示支持。在德國洪澇災民援助框架下,德國聯邦政府委托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在德國地學研究中心(GFZ)的指導下開發印度洋預警系統。從2005年到2011年,隨著大型項目德國-印尼海嘯早期預警系統(German-Indonesian Tsunami Early Warning System,GITEWS)的開展,在印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現代的、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后續的PROTECTS(Project for Training,Education and Consulting for Tsunami Early Warning Systems,2011—2014)項目對參與印尼項目的全體人員進行了培訓,使其獨立工作,并負責預警系統的運作。PROTECT
項目共包含192個培訓課程、實習和動手實踐課程,涵蓋了海嘯預警系統運營和維護的各個方面。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的主持下,德國、美國、中國和日本等國參與合作,將GITEWS整合到印尼海嘯預警系統中。2010年,經國際專家委員會審查,2010年3月GITEWS被移交給印尼,更名為InaTEWS(Indonesian Tsunami Early Warning System)——印尼海嘯早期預警系統,為印尼的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服務。
2011年10月12日,在印度洋進行了“IOWAVE11”演習。通過這次演習,InaTEWS成功地證明該系統可以發揮區域海嘯服務供應商(Regional Tsunami Service Provider,RTSP)的作用。從那時起,除澳大利亞和印度之外,印尼還承擔起國家海嘯預警中心(National Tsunami Warning Center,NTWC)和RTSP的雙重功能,擔負起為印度洋周邊28個國家進行海嘯實時預警的職責。
目前,印尼是全球擁有最現代化的海嘯預警系統的國家之一。基于約300個觀測點的數據,在地震后5min內就能發出預警信息。這些觀測站包括地震儀、GPS臺站和海岸潮汐探測器。利用最現代化的評估系統,如GFZ科學家為分析地震數據而研發的SeisComP3系統結合預警中心的海嘯仿真系統,在分析傳感器獲得的數據后,便能編制出震區的現時圖。然后,在決策支持系統的幫助下,對受影響沿海地區分別發出分類警告信息。位于雅加達的預警中心共有70名員工,其中30人輪班作業。據BMKG提供的信息,自2011年3月以來,地震監測和海嘯預警中心共向公眾發布1 700次5級以上地震、11次7級以上地震和6次海嘯預警。
同時,當地社區、城鎮和區議會也特別重視教育、培訓和災害預防能力的建設。自2006年起,已經在3個典型地區開展了此項工作,如巴東(蘇門答臘島)、Chilacap(南爪哇島)和Denpassar(巴厘島的旅游勝地),在實施過程中,特別強調對已發布預警信息和有計劃的疏散措施的理解和認識。
此外,當地決策者還構建了本地災難管理框架,發展了降低災難風險的策略。在此過程中,他們注意到,對培訓者的教育也很重要,因為他們反過來可以進一步傳播相關理念。另一方面,制定災害和風險地圖也非常關鍵,這可作為當地疏散計劃的基礎,并被用來進行未來城鎮和土地利用規劃。
總體而言,預警系統無法避免大地震及其伴生的海嘯的發生,在未來,仍會有生命和財產損失。然而,預警系統的存在、組織措施的整合以及綜合能力的建設,肯定會降低此類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
文獻來源:Ten years after the disaster:Tsunami-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he Indian Ocean. (2014-12-19)[2014-12-28].http:∥www.gfz-potsdam.de/en/media-communication/press-releases/details/article/zehn-jahre-nach-der-katastrophe-tsunami-fruehwarnsystem-fuer-den-indischen-ozean/?cHash=950b5a5f74c08024d2d4c46b93f34ca5
(編譯者電子信箱,趙紀東:zhaojd@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