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江
磐石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吉林市南部,地處松遼平原向長白山的過渡地帶,屬丘陵半山區。東與樺甸市接壤;南隔輝發河與輝南縣相望;西與梅河口市、東豐縣、伊通縣為鄰;東北與永吉縣交界;西北與長春市雙陽區毗連。幅員面積3960平方公里,轄1鄉13鎮、3個街道辦事處、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有色金屬高新技術產業園區,268個行政村,962個自然屯,總人口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
一、建立三項機系,為美化環境提供堅實保障
磐石市委、市政府一直將美化環境作為服務民生,打造硬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切入點全面推進。
(一)建立完善的組織工作體系。為加大農村美化環境工作力度,我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為組長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新農村辦公室,負責全市美化環境工作的協調、督查、指導。各鄉鎮街也相應成立了美化環境組織機構。每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都組織召開由各責任部門和鄉鎮街主要領導、268個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參加的全市鄉村美化環境工作大會,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美化農村環境活動實施方案》。市委、市政府全年集中組織兩次全市新農村建設拉練檢查和現場調度會,將美化環境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內容,通過學習先進、典型示范、獎優罰劣將工作不斷深入推進。
(二)建立多元的經費保障體系。市政府明確規定,美化環境工作經費來源從市政府專項、鄉鎮財政、衛生費收入、財政轉移支付、村集體收入和村一事一議項目等資金中解決。一是設立專項資金,實行財政獎補。自2010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150萬元資金放在新農辦,專門用于獎補環境美化工作進度快、成效好的村,起到了“四兩撥千金”的激勵效應。二是整合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市政府整合發改、交通、衛生、水利、農業綜合開發、一事一議等,按照“渠道不變、各計其功”的原則,盡可能地把惠農項目匹配到重點村,用于環境美化工作。市林業局、交通局每年各拿出15萬元用于對各鄉鎮街綠化美化獎補資金。幾年來,市政府除爭取上級專項之外,財政直接投入用于農村環境美化的資金累計達1900余萬元。
(三)建立嚴格的督察考核體系。市委、市政府將農村環境美化工作納入《磐石市鄉鎮街績效管理考評辦法》,作為鄉鎮街黨政領導班子年終考核的重要依據,對農村環境美化工作排在后三名的,在年末考評中下調一個檔次。同時,各鄉鎮街也將農村環境美化工作確定為“一把手”工程,采取“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的辦法,層層落實責任,簽訂責任狀,實行一票否決。市新農村辦采取季節性督查、半年督查、年末考評等方式對各鄉鄉鎮街環境美化工作進行督促檢查,根據督查情況,編制《新農村建設工作簡報》,對各鄉鎮街環境美化情況進行通報。
二、實施三項工程,打造沿線優美環境
幾年來,我市在農村道路沿線栽花、植樹,開展衛生整治,全面打造綠樹成蔭,鮮花錦簇的風景線,美化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村生活品味。
(一)實施美化工程,打造鮮花長廊。裁種花卉是我市多年來形成的一個傳統。市政府制定《文明走廊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由鄉鎮政府負責縣級、鄉級公路的花卉種植;村里負責連村路及村內的花卉種植。每年春季5月20日~6月1日期間,市新農村辦組織各鄉鎮、村屯將轄區內的鄉村道路雜草清理干凈,及時進行播種。播種后由鎮村負責定期對花卉進行施肥和澆水。全市268年行政村、962個自然屯,村村都美化、路邊都是花,每年栽種花卉達750公里,打造出了鮮花錦簇的風景線。
(二)實施綠化工程,打造綠色長廊。為保護樹木,防止農村道路兩側間作、復耕,毀壞苗木現象發生,我市對所有農村道路恢復了植樹臺,修建了植樹邊溝,使植樹臺和農田形成明顯分界線,給樹木留出足夠的生長空間。每年春季市林業局組織各鎮村對轄區內的樹木進行清查,對病死樹木進行清除,并及時進行補植。在栽種時選擇粗苗、大苗,有效避免了農民勞作期間對綠化苗木的破壞。幾年來,全市農村道路沿線共修建植樹臺586公里,植樹120.3萬株,42條生態長廊道路兩邊全部實現綠滿栽嚴。
(三)實施凈化工程、打造潔凈長廊。為改善農村公路沿線的衛生環境,我市采取“集中清理、常年保潔”的方式實施凈化工程。即每年春秋兩季組織各鄉鎮村屯對本轄區農村道路進行集中衛生整治;各鄉鎮及村屯設置保潔員每月兩次對沿線農村道路進行定期保潔。四年來,全市共出動人力13.5萬次以上,挪除沿線柴草垛4200座,清理糞堆1850個,清除垃圾5700噸、路障2600余處,拆除私搭亂建2350處,公路沿線村屯新建水泥板圍墻4.1萬延長米、磚墻1.88萬延長米、鐵柵欄1.7萬延長米、藝術圍欄1.3萬延長米,沿線圍墻柵欄達到齊、直、美標準,使困擾我市多年的公路沿線三大堆(柴草堆、垃圾堆、糞堆)得到有效治理。
三、完善三種村規民約,建立村屯美化環境長效機制
我市針對不同村情,采取不同模式,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將環境美化納入村規民約,取得一定效果,達到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目的。
(一)群眾環境保護意識強的村,完善以“門前三包”為主要內容的村規民約。實行“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美化、包綠化),公共場所輪流清理。充分利用廣播喇叭,定期向村民宣傳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情況。對于積極支持環境衛生整治的農戶,選出星級農戶,給予表揚,對不支持、不重視、不參與環境整治工作的農戶給予批評教育。如我市明城鎮永紅村、松山鎮愛耕村,將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后,農戶自覺負責庭院范圍內的道路清掃、綠化樹木管護、花卉種植。為保證牲畜糞便不污染道路,村民在放牛時都會主動帶一把鐵鍬,隨時清理牲畜的糞便。村內不論是主街路還是巷路都能保持日常的干凈整潔。衛生意識在村民當中已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
(二)村班子威望高的村,完善以黨員干部帶頭,群眾參與的“戶值日”為主要內容的村規民約。如我市取柴河鎮王家村,由黨員帶頭,每天由村民輪流義務出工作為保潔員,負責日常保潔,并對各家各戶環境衛生進行監督。農戶將生產的生活垃圾自行運到定點垃圾場。村班子定期組織衛生評比,評比結果在全村公布,臟亂差的農戶不得參加文明戶評比。
(三)經濟條件較好的村,完善保潔員制度與村民自我約束相結合的村規民約。每個自然屯配備一至二名保潔員,監督農戶進行清掃衛生,維護衛生設施,保護綠化美化成果。積極引導農民做好垃圾分類。嚴禁將垃圾隨意丟棄,嚴禁農戶在房前屋后堆放糞堆、垃圾堆,柴草堆。各鄉鎮街對垃圾點的垃圾定期清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