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文件和相關會議精神,圍繞現代農業建設,積極探索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通過政策推動、資金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典型引領,推動全市農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與社會化,初步建立起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干,以農民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
關鍵詞: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構建農業經營體系
中圖分類號: F321.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05.022
1 以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
每個鄉(鎮)要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政策指導、信息咨詢、簽訂合同等方面服務,規范流轉行為;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注冊成立市物權融資服務有限公司,選擇有實力、信譽好的銀行作為合作金融機構,為做好土地收益貸款工作提供了保證;組建了農業集團,與中農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簽訂戰略投資框架協議,推動土地流轉工作;穩妥開展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在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經營權、承包權“三權分離”方面做出積極探索與有益嘗試,為加速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提供支撐。
2 資金扶持,發展農民合作社
在抓好示范社建設的基礎上,進行資金和項目扶持,壯大發展規模,增強輻射力、影響力;通過政策引導、利益驅動、輿論宣傳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農民加入合作社,發揮規模優勢,獲取規模效益,形成規模不斷壯大、效益持續增長的良性循環機制;引導合作社圍繞主導產業在更高層次開展聯合合作,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增強在市場競爭中的話語權;吸引農產品加工企業、科研院所、科技協會等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優化社員結構,增強農產品加工能力和科技應用能力。
3 補貼傾斜,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
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對不同領域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進行認定并對家庭農場進行注冊登記,對農業補貼、儲糧補貼、農機補貼、養殖補貼等進行整合,并向其傾斜。已經補給農民的,要繼續補給農民,新增的補貼,要更多地提供給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以鼓勵和支持他們的發展。
4 抓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
通過抓好農業產業化項目,拓寬糧食銷售渠道,增加農民種糧收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證糧食種植面積,穩定提高糧食產量,深入實施“千萬頭豬富民工程”,促進糧食“過腹轉化”;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業,促進糧食“過機轉化”。積極發展和培育糧食副產品加工業,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通過發展生物質能源等項目,提高玉米秸稈、稻草、玉米須、玉米芯等副產品的工業利用率。
5 重視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力
通過打造全程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和深松、深翻項目建設,提高農業機械裝備標準,作業質量及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推動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在不斷增加農機補貼規模的基礎上,鼓勵發展節油、節水、節肥、節藥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節約型農業機械,大力推廣玉米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高效植保、保護性耕作等環保型機械化技術;從政府公共投入的角度,大力加強與農業機械化相匹配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機質量的監督和管理,加強農機安全監理;創新人員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體系;在市場層面,通過一系列優惠措施的引導,扶持農機經營服務的中介組織,開創農機維修、作業、運輸等服務市場,促進農業機械化健康發展。
6 科技和創業培訓,提高生產和就業能力
一是用技術培訓提高素質。通過科技大集、科技培訓、廣播電視、報紙,進行全面培訓,提高農民生產的科技水平;二是就業培訓增強能力。通過“陽光工程”、“春風行動”等項目,整合農廣校、職業培訓中心、農機校、廣播電視大學、就業培訓機構等各方面資源,對農民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
7 打造品牌帶動,提升影響擴大市場
利用農產品品質的優勢和量的優勢,打造自己的品牌。為了提高效益、提升影響、擴大市場,重點從三個層面推動。一是企業層面,推動做大優勢龍頭企業,增強企業的品牌整合能力;二是行業層面,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行業管理和組織協調,實現農超對接,降低流通成本;三是政府層面,加大對優勢品牌和具有一定潛力品牌的扶持力度,優化品牌建設環境,有序推進同類農產品的品牌整合,打造一批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8 建設體制機制,強化保障功能
一是政策措施機制。下發了《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做到了有目標、有任務、有措施、有保障;二是責任落實機制。對發展農村合作組織、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重點工作,年初就分解到鄉鎮和相關部門,并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明確分工,責任到人;三是激勵約束機制。制定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考評辦法》和實施細則;四是督導包保機制。成立督導推進組,分別由市領導牽頭,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工作進行常年督導。對土地流轉等重點工作實行四級包保,即市級領導包片、農口部門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體制機制的建立,從根本上保障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立和完善。
作者簡介:陳立波,本科學歷,公主嶺市楊大城子鎮農村經濟管理站,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