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蘭經》作為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對于“吉哈德”有明確的解釋和說明。而對之進行誤讀和曲解,才會導致 “暴力”的觀點和做法。文章從《古蘭經》的文本解讀入手,主要論述了真正的“吉哈德”是奮斗,而不是戰爭和暴力,更不是恐怖主義的問題。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128(2015)04-0060-02
收稿日期:2014-08-13
第一作者:合燦溫(1988-),男(回),云南玉溪人,碩士生,研究方向:民族關系史、中外關系史、伊斯蘭教。
引言
在穆斯林世界,一些激進的宗教組織和極端宗教分子在受到西方大肆侵略和打擊的情況下,向遭到不公正待遇的穆斯林發出了“吉哈德”的號召,以抵抗不公的待遇和報復。他們對《古蘭經》中關于戰爭、關于抵抗、關于“吉哈德”的經文的理解偏離了《古蘭經》的真正意圖,因而產生了錯誤的極端思想。“這種宗教極端主義僅僅是伊斯蘭教中非主流的極小部分,甚至可以認為這種極端思想已不屬于伊斯蘭教。” [1]伊斯蘭和恐怖主義有一條清晰的界限,前者代表著和平與安寧;后者代表著不安與恐怖。這是一條根本的原則,由這條原則我們可以判定:這些人名義上以伊斯蘭為旗號,實際上做著不符合甚至與伊斯蘭背道而馳的事情。
一 《古蘭經》中的“吉哈德”
吉哈德(Al-Jihad)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其字面意思是:努力、奮斗,也就是盡心盡力、克服困難、努力做好一件事。《古蘭經》中說:“你們應當為真主而真誠地奮斗 ①。”(22: 78) [2]《古蘭經》中又說:“信道的人們啊!我將指示你們一種生意,它能拯救你們脫離痛苦的刑罰,好嗎?你們信仰真主和使者,你們以自己的財產和生命,為真主而奮斗,那對于你們是更好的,如果你們知道。”(61:10-11) [2]《古蘭經》中關于“吉哈德”(奮斗)的記述一共出現過33次,而阿拉伯語中“吉哈德”一詞的命令式復數動詞常常與另外一個詞組“菲塞比力倆”相連,構成“吉哈德·菲塞比力倆”即“你們當為主道而奮斗”。 [3]因此,“吉哈德”一詞其實源于“為主道而奮斗”。又如,在伊斯蘭教諸多部“圣訓”中記載,先知穆罕默徳說:“最優秀的人,是以生命財產為主道而奮斗的信士。”又說:“萬事之首是伊斯蘭,伊斯蘭的支柱是禮拜,伊斯蘭的頂峰是吉哈德。”“由阿卜杜拉傳述:有人請求穆圣允許他出征參加吉哈德,穆圣問他,‘你的雙親健在嗎?’他回答二老都健在。穆圣說:‘你留在家中好好孝敬他倆吧!在家孝敬父母也屬于吉哈德。’” [4]從上面所提及的《古蘭經》和《圣訓》來看,吉哈德的意思就是奮斗,穆斯林有義務去為主道而奮斗;但奮斗是廣義的,比如孝敬父母也是奮斗。因為《古蘭經》和《圣訓》是伊斯蘭立法的最根本的兩項指南,那么在理解吉哈德的時候,也應該將之放到《古蘭經》和《圣訓》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
另外,在伊斯蘭教義、教法中,吉哈德被分為大的“吉哈德”和小的“吉哈德”兩類:大的吉哈德指與自己的私欲作斗爭。小的吉哈德則有三種:(1)生命的吉哈德,即武力吉哈德。(2)財產的吉哈德,即資助為主道奮斗者。(3)言語的吉哈德,即宣揚伊斯蘭,主持正義,說公正的話。 [5]穆罕默徳說:“最好的吉哈德是在暴君面前說真話。” [6]可見,伊斯蘭教所謂的“吉哈德”并非單指訴諸武力的“圣戰”,而是指包括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和家庭生活等一切領域中的奮斗,任何“吉哈德”行動都只為了一個崇高的目的,就是取悅于真主。
通過以上《古蘭經》和圣訓的引證,可以看出,“吉哈德”和恐怖主義其實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唯獨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所謂 “武力的吉哈德”,這很有可能正是導致暴力對抗的根源所在,那么,“武力的吉哈德”又怎么理解呢?
《古蘭經》中說:“被進攻者,已獲得反抗的許可,因為他們是受壓迫的。真主對于援助他們,確是全能的。”(22:39) [2]這一節經文,是穆罕默德在麥加宣教13年后,受盡折磨和迫害,被麥加權貴驅逐至麥地那,在生命受到威脅的危機關頭所降示的,蘇優蒂所著《古蘭經降示背景》記述,“傳自伊本·阿巴斯說:‘主所賜福的先知離開了麥加城’,艾布·拜克說:‘他們驅逐了他們的先知,一定會遭到毀滅的。’而后真主降示了:‘被進攻者,已獲得反抗的許可,因為他們是受壓迫的。真主對于援助他們,確是全能的。’”(22:39) [7]所以,“武力的吉哈德”其實是在面對敵人的進攻,如不奮起反抗抵御侵略,生命將受到威脅,伊斯蘭將在遭滅頂之災的危機關頭時才被允許。這實際上相當于法律上所講的正當防衛,也就是在生命受到侵犯的時候為了免受生命受到威脅而采取的保護行動。正如王新生所說:“即便是‘劍的吉哈德’也不是徑直訴諸武力,本身又進一步分為三個階段。”即“吉哈德”被禁止的階段、自衛階段和“伊斯蘭之家”對“未獲和平之所”的戰爭三個階段。所以,“在西方社會,特別是在西方媒體中所謂的伊斯蘭“圣戰”其實只是“吉哈德”的一種,即‘劍的吉哈德’” [8]并且,很明顯武力吉哈德不是徑直訴諸武力,而是有嚴格的條件限制的。可見,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健全的宗教,它追求和平,但也絕不回避戰爭,允許進行自衛抵抗,但不可過分。《古蘭經》中說:“你們應當為主道而戰斗進攻你們的人,你們不要過分,因為真主必定不喜愛過分者。”(2:190) [2]“穆圣說:‘你們當以安拉的名義而出征,籍助安拉的襄助,遵守安拉使者的遜奈。你們不要殺戮老翁、嬰兒、孩子、婦女、不要侵蝕,當聚集你們的戰利品,你們當加以和解。‘你們應當行善,安拉的確喜愛行善的人。’”(2:195) [9]
綜上,根據《古蘭經》和《圣訓》,并結合《古蘭經》的降示背景,筆者認為“吉哈德”的根本意思就是為主道奮斗,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引申為正當防衛。
二 被極端分子歪曲的“吉哈德”
一些恐怖組織打著伊斯蘭的旗號從事極端活動。一方面,無論是中東還是北非的恐怖組織,他們都將自己的恐怖襲擊稱為“吉哈德”,也就是西方媒體所譯的“HOLY WAR(圣戰)” ②。另一方面,這些極端組織在“吉哈德”口號下實施恐怖襲擊。他們實際上是借用了伊斯蘭教的“吉哈德”之名,行恐怖主義之實。他們以此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但同時這也是在敗壞伊斯蘭的名聲。這些組織表面上的名稱和實際的行為結合起來,會對人產生許多誤導。它使得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將伊斯蘭與恐怖主義聯系起來,更給西方霸權主義企圖消滅伊斯蘭創造了極好的借口和機會。在這種情況下,伊斯蘭教的本質及其所倡導的和平與仁愛的理念往往會被人所忽視。
很多伊斯蘭極端主義性質的恐怖組織,就是利用一些煽動性的言論,曲解而致故意誤導穆斯林民眾。他們從《古蘭經》中找到看似提倡對異教徒戰爭的經文,比如,“當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遵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斗,直到他們依照自己的能力,規規矩矩地交納丁稅。”(9:29) [2]特別是這樣的經文:“以物配主的人群起而進攻你們,你們也就應當群起而抵抗他們。你們應當知道,真主是和自制者在一起的。”(9:36) [2]他們把諸如此類的經文看成是號召進行武力“吉哈德”的證據,他們利用“‘吉哈德’是每個穆斯林的義務”這一教義對一知半解的民眾宣傳,把劍的“吉哈德”上升為每個穆斯林應盡的宗教義務,企圖把整個伊斯蘭世界拖入反對西方的全面戰爭。他們把《古蘭經》對參加自衛的戰士的稱贊用在參與恐怖襲擊的“戰士”身上,對這些“戰士”給予高度贊許,說凡參加同多神教徒戰斗的人,“在真主看來是品級更高的,這等人就是成功的。”(9:20) [2]同時認為他們是雖死猶生,他們指出“為主道而被戕害的人,你們不要說他們是死的;其實,他們是活的”(2:154)。“他們在真主那里享受給養”。(3:169) [2]
要知道,《古蘭經》所稱贊的這些烈士,是為了捍衛宗教信仰、生命財產,為抵抗外來侵略、保家衛國,為消除暴力、迫害而進行的正義斗爭。絕對不是今天的這種傷害無辜、破壞家園、瘋狂殺戮的恐怖主義。因為《古蘭經》明確規定了“圣戰”是非常時期的特殊律令,是一定階段的宗教義務。《古蘭經》明確指出,“如果他們傾向和平,你也應當傾向和平,應當信賴真主”(8:61)。“如果他們停戰,那么,其主確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2:192)。“你們當反抗他們,直到迫害消除,而宗教專為真主;如果他們停戰,那么,除不義者外,你們絕不要侵犯任何人。”(2:193) [2]這種傷及無辜的行為,這種為所欲為的行為,只會使更多的平民百姓和熱愛和平的人對于恐怖行徑產生更大的怨恨,這種怨恨有可能波及到和平的伊斯蘭教,這種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無論是對于溫和的伊斯蘭教徒,還是對于為了取悅于真主而暫時被極端勢力誤導的伊斯蘭教徒,都應該與這種極端思想劃清界限,以便讓極端勢力喪失存在的土壤,以便讓非伊斯蘭人士了解真正的伊斯蘭,以便讓西方霸權主義無可乘之機。
而今天的伊斯蘭極端組織,已經把武力式的“吉哈德”推而廣之,他們對“吉哈德”的解讀中,“吉哈德”針對個人精神的奮斗被弱化,而暴力和戰爭的內容被突出,甚至成為了“吉哈德”的唯一組成部分。他們大多為了其組織的政治利益,為了獲取在穆斯林世界的話語權,利用了“吉哈德”對穆斯林民眾的號召力。這明顯有違《古蘭經》所教導的精神,同伊斯蘭“和平教”的宗旨是相背離的。正如圣訓所說:“穆斯林是讓其他穆斯林從自己的語言和行為上得到安寧的人。真正的信士就是從不觸犯安拉的禁令的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