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正剛,何海波
(揚州大學a.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b.信息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黨的十八大再次將“生態文明”寫進報告中,這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再次升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黨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傳統上居住分散,美麗鄉村建設主要以農民居住集約化、生產工具機械化、養老保險普及化以及城鄉服務一體化等為標志,在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建設的同時,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的目標。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的任務擺在全國人民面前,以突出優美的水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完整的水生態體系以及具有深厚底蘊的水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達到人水和諧的狀態,這也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標志。以水生態文明體系指導美麗鄉村建設,構建美麗鄉村建設中水生態文明體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美麗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同時,對全面協調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解決水災害頻發以及水生態惡化等幾大水生態問題,促進農業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居住區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建設視角探討國內外當前研究內容和重點,進一步促進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研究。
當前,一個全球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生態問題,生態問題中的水生態問題也是國內外研究的重點,國內外學者對水生態文明建設等相關的研究主要有:國外學者FuhrerJ等人分析了生物物種以及生物多樣性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問題。通過研究發現,集約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對其他方式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比較小[1]。AdamsaRM等人研究發現食品結構和其他系統可能受到社會生態系統影響,但是社會生態系統對生態脆弱性和適應性的研究還不確定[2]。張艷會等人認為在相對固定的生態區域,水生態是水生生物群落與自然水體相互共存、相互依存以及相互作用的一種狀態,是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3]。劉建設研究得出在一定水域內所有的生物通過與其生存的水環境相互作用,并借助于能量流與物質共同作用,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結構的統一體及水生態系統[4]。韓春研究認為生態文明更多的是指人類遵循大自然客觀規律,尤其尊重人、自然以及社會的和諧共處的客觀規律,在改造物質世界時,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5]。李建中、黃茁等人認為生態文明主要涵蓋人類所具有的保護大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意識以及系列法律制度,也涵蓋在保持生態平衡、促進自然、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的科學技術,還涵蓋相關的組織機構以及其中的實際行動,同時分析了水生態文明的若干子系統,對水生態文明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水資源、水生態,加之社會與經濟,這四個要素共同構成了水生態文明系統[6]。郭曉勇研究發現,水生態文明工作主要體現在人們要充分尊重水的自然屬性,尊重水的經濟屬性以及社會屬性的同時,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整治、節約等一系列工作,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7]。馬建華認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8]。
生態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普遍重視的熱點問題,國外在水生態文明研究方面雖然暫時提法較少,但是有關生態環境方面的研究,確實進行了一定數量的分析和探究。有關生態文明的概念,作為不同的專家學者對此概念的解釋并不一致,并無統一的定義。有關水生態文明建設定性研究比較多,定量研究方面的成果相對較少,我國有關水生態文明建設研究內容及主題尤其集中在概念、特征、內涵以及對策等方面,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有關水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深層次研究不夠,在有關建設工作任務路線圖及發展思路等方面的研究較為欠缺。因此,未來需要借助相關交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客觀全面地對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體系進行分析和解剖,有必要科學構建具有一定價值的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
在當前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從理論上對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科學構建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打下基礎,從而對全面協調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解決水災害頻發以及水生態惡化等幾大水生態問題,促進農業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居住區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尤其為美麗鄉村水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研究探明方向。
[1] Fuhrer J, Booker F. Ecological issues related to ozone: agricultural issues [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3, 29(2-3): 141-154.
[2] Adamsa R M, Horst R L J.directions in air quality research: economic issues[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3, 29(2-3): 289-302.
[3] 張艷會,楊桂山.湖泊水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研究[J].資源科學,2014,(6):6-10.
[4] 劉建設.水生態系統及其指標體系[J].中國給水排水,2007,(6):19-22.
[5] 韓春.太湖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
[6] 李建中.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系統思考[J]系統科技,2011,(1):38-45.
[7] 郭曉勇.水生態文明內涵及外延探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8):139-142.
[8] 馬建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思考[J].中國水利,20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