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斐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長沙 41000)
我國城市用水安全現狀及對策分析
譚斐
(湖南省長沙市雅禮中學,長沙 41000)
水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和工業水平的發展,中國城市用水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各類由于城市用水造成的安全問題屢見不鮮,所以必須從根本上控制污染來源,保衛和諧統一的自然生態,保證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
我國城市用水;安全現狀;解決對策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國的城市建設高速發展曾一度帶來用水量突增、城市水資源緊張等問題,許多地方都采取了外部調水的辦法來解決缺水問題,如引黃濟青、南水北調、引漢濟渭、大連碧流河引水、沈陽大伙房引水、滇中引水等。隨著調水規模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長,帶來了調水越來越困難,調出地水生態破壞越來越嚴重等諸多問題。城市用水安全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提高用水效率,解決城市水安全問題,最終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必要資源,隨著近幾年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工業領域的不斷進步,對以水資源為首的自然資源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而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雖然是當前世界上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但是同時也是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最低的國家。所以對中國來說如何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將是未來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水資源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所以對于城市水資源的保護也是自然生態保護理念中的重要內容。從城市整體的布局來看,傳統的城市往往都是工業發達的地方,而工業發達就意味著重度污染,再有就是當前人們在生活污水的排放上沒有節制。所以在生活與工業的雙重污染下,我國的城市用水已經逐漸進入污染嚴重的狀態。雖然說隨著綠色理念的逐漸興起,許多工業區都建在城市偏遠地區,但是水資源具有流動性,就意味著污染的流動性,所以我們應當從根本上控制污染來源,保衛和諧統一的自然生態,保證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
從我國城市用水的現狀來看,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不斷加快,近年來我國城市用水供應主要呈現出以下局面。第一,缺水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多,缺水的程度不斷加重。全國城市中幾乎有2/3的城市都存在嚴重的缺水問題。第二,城市水污染的問題。大概有30%的城市用水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這個數值還在不斷擴大。第三,興建水調工程已經開始成為我國諸多城市解決城市用水問題的重要舉措,這意味著中國當前城市水資源是極度緊張的。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到,城市水資源已經處于即將崩潰的邊緣,如果再持續污染下去,那么等待著我們的將是無法預料的可怕后果。
從城市生活用水的成分上來講,當前城市生活用水中含有的有機污染物、藻類、病原菌等物質明顯增多,特別是硝酸鹽的嚴重超標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我國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因素,這些污染物足以對人體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傷。而且當前中國相關供水部門對于水資源的處理效率低下,特別是目前許多城市供水還沿用傳統的水處理工藝和液氯消毒。這些材料和工藝對于污染物的清除效果是非常差的,而且還會有許多消毒副產物出現,嚴重威脅了城市居民的體質和健康,許多城市的供水管都出現了嚴重的老化和腐蝕。
因此,解決中國城市用水安全的問題必須提上日程,并且要作為我國環境資源保護的首要工作進行。第一,要將建立節水型社會作為我國處理城市水問題的主要宗旨和方向。因為中國城市用水安全問題不僅僅是要解決水資源污染問題,還要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缺少一方面都不能夠徹底改變用水現狀。相關政府要主動擔負起修復水資源生態系統的責任,而不是將修復的問題推給相關水管理部門。當前中國許多地區都建有水庫,但是從實際效果和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講,水庫的建立都是弊大于利的。特別是對于水庫的維修、保護都不能做到盡善盡美,這不僅會嚴重影響水源質量,最主要的是耗時、耗力、耗財。第二,建立水庫會形成水庫本底污染,這會嚴重影響水庫水的質量。所以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現有水資源處理方法的不足之處,進行相關處理方案的改革。第三,進行水體監控。相關部門不能等到出事之后才進行相關水體的檢測,而是應該定期對城市用水的水質進行監控,保證城市水資源能夠在科學的管理下實現應用。最主要的是通過定期檢測,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水資源的問題并及時解決,這樣不會使污染泛濫,自然也就能夠基本保證我國城市用水的安全。
水資源是生命體不可缺少的生命資源,一旦水資源出現嚴重問題將必然導致發展滯后。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加大整治力度,積極實現技術革新和水污染整頓,真正將城市水問題擺在未來工作的首位,為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
[1] 李楠,雷超,顧春明.中國城市給水工程的發展現狀及GIS技術的應用[J].環球人文地理,2014,(20):159-160.
[2] 張士萍,胡佳俊.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城市水務系統低碳模式研究[J].江蘇城市規劃,2014,(11):77-78.
[3] 周霞,呂紅亮,李小靜,等.模塊化排水及水集成系統技術的工程實踐與應用[J].建設科技,2015,(07):301-302.
F407
A
1674-8646(2015)12-0126-02
201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