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爾丞
( 蘭州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730000)
礦山開采會遇到各種復雜的地質條件,其中的地質軟巖是指強度低、孔隙度大、膠結程度差、受構造面切割及風化影響顯著或含有大量的膨脹性黏土礦物的松、散、軟、弱層。當巷道穿越此類軟巖時,不但會增加巷道維護費用而且降低巷道穩定性。為了弄清巷道變形規律以及圍巖應力變化特征,就必須建立監測系統,實現軟巖區域巷道的適時監控。巷道監測在礦山中應用較為普遍,通過獲取監測數據,從而為支護方案優化提供保障。劉泉聲等[1]對淮南朱集礦軌道巷兩幫進行了收斂、拱頂沉降、底臌和錨索拉力的現場監測,獲得了該處巷道圍巖變形和錨索拉力的變化趨勢。路世豹等[2]通過對二礦區地下巷道的長期變形監測,提出二次支護與巷道破壞后的重新支護宜強不宜弱的論點與地壓控制措施。劉鋒珍等[3]針對一些新建礦井施工后,巷道變形嚴重,在變形數值模擬及施工巷道變形監測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支護預案。王黎明等[4]探討了將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應用于山東金嶺鐵礦巷道快速變形監測中,并提出了初步方案。肖海平等[5]將灰色系統理論模型預測結果與礦山變形監測結果對比,很好地預測出了礦山的變形趨勢。高井祥等[6]研究了用全站儀進行礦區三維變形監測。曹野[7]建立了長期實時監測的金屬礦山巷道圍巖穩定性監測、診斷、預警體系。唐禮忠等[8]針對冬瓜山銅礦深部開采巖爆問題,建立了連續監測巖爆的微震監測系統。劉建坡等[9]結合紅透山銅礦深部地壓的特征,也建立了相應的微震監測系統,用于礦山深部開采安全預測。劉培正等[10]采用FLAC3D研究殘留礦柱回采,并指導現場監測點的優化布置。
本研究設計了軟巖區域巷道變形和應力監測的方案,某礦山頁巖區域巷道的監測實踐驗證了方案的可行性,為頁巖區域巷道支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考慮到圍巖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巷道開挖過程中采用的施工方法、施工順序、支護措施、支護時機以及圍巖自身性質等諸多因素,巷道的設計、施工和監測等環節對于巷道穩定性研究非常重要。當前,礦山巷道的施工普遍采用新奧法,新奧法通過工程類比對巷道支護結構及參數進行預設計,結合相應的監測工作對設計進行修改和完善,確保巷道施工的安全與可靠,監測工作對巷道施工的質量也起到了檢驗作用。結合監測結果,可以對穩定性較差區域及時采取加固措施,確保巷道的長期穩定。因此,巷道圍巖的應力應變監測是確保軟巖區域資源開發的保障。
設計巷道支護方案、分析巷道穩定性時,要結合巷道所處地層原巖應力情況,確定合理的支護設計方式,以便巷道開挖支護后能充分發揮支護效果,在規定的周期內能保證巷道的穩定性。同時,分析巷道穩定性時,應充分了解巷道不同深度圍巖應力情況,及時了解巖石應力變化。在巷道斷面處布置監測斷面和監測點安設鉆孔安裝壓力計對巷道圍巖不同深度巖石應力進行實時監測,在應力變化大時能及時做出預警。
監測內容包括圍巖應力監測、以及變形監測。設計結合軟巖變形破壞特征、施工方法和常用礦山地壓手段,兼顧可靠、經濟、簡便的原則,其中軟巖應力監測可以采用鉆孔應力計,巷道圍巖位移監測采用多點位移計。監測方案也需要考慮對巷道施工及運輸的影響,選取典型的軟巖區域布置監測斷面,以距離最短為原則選擇監測單元數據采集點位置。根據監測區域軟巖地質條件,設計合適的監測系統方案,實時收集監測單元采集到的數據,用于巷道的穩定性分析。
考慮到軟巖的特征,采用振弦式壓力計,在土石壩、土堤、邊坡、路基等工程中應用較為廣泛,可以有效監測地質軟巖內部的壓應力變化,振弦式土壓力計具有智能識別功能及監測功能。考慮到地質軟巖裂隙發育,因此,容易受積水影響,因此,監測設備的防水型性能必須要好。JTM -V2000B 型壓力計引出的電纜經過二次密封,因此,防水能力強,具有穩定可靠的監測效果,能夠滿足軟巖區域復雜地質條件需要,主要技術參數如表1 所示。

表1 JTM-V2000B 壓力計主要技術指標Table 1 The mai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manometer
當被測圍巖應力變化時,壓力計的感應板將產生變形,并傳遞給振弦轉變成振弦應力的變化,從而改變振弦的振動頻率。電磁線圈激振振弦并測量其振動頻率,頻率信號經電纜傳輸至讀數裝置,即可測出被測結構物的壓應力值。在系統監測出儀器的頻率、溫度后,根據記錄的儀器編號等相關參數,可按下式計算土壓力值:

其中,P 為被測土壓力值,MPa; K 為儀器標定系數,MPa/Hz2; fi為土壓力計實時頻率,Hz; f0為土壓力計初始( 安裝前) 頻率,Hz; b 為土壓力計的溫度修正系數,MPa/℃; Ti為土壓力計的實時溫度,℃; T0為土壓力計的初始溫度,℃。
位移監測可采用多點位移計,它是一種監測深部巖體位移的有效手段,在巖體中鉆孔后,在孔內不同深度埋設測點固定錨頭。與錨頭連接的測桿外用護管與灌漿水泥沙漿隔開,上部設位移讀數裝置來量測沿鉆孔軸線上不同深度的測點位移變化。
巷道開挖后,圍巖內部會發生彈塑性變形,通過埋設的多點位移計可以監測到不同深度的位移變化趨勢。如果監測點靠近掌子面,還可以獲取測點位移隨開挖面推移的變化情況,多點位移計徑向各點累計變形隨時間增長的變化幅度存在差異,因此可以把圍巖內部的變形分成若干區域,根據多點位移計埋設點徑向距確定松動圈范圍,判斷圍巖的穩定性。
同樣考慮到軟巖的特殊性,可選取VWM 型振弦式多點位移計。它適用于監測水工結構物或土壩、土堤、邊坡、隧道等,獲取圍巖深層多部位的位移、沉降、應變、滑移等值,還可同步測量監測點的溫度。多點位移計的傳感器為VWD 型振弦式位移計,由位移計加裝配套附件而組成。其中的敏感測量元件與固定機架的材料線膨脹系數接近,經試驗溫度修正系數甚小,使用中不需要溫度修正。

表2 部分多點位移計主要技術指標Table 2 Mai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part of multi-point displacement meters
當圍巖變形時,通過多點位移計的錨頭帶動測桿,測桿再拉動拉桿產生位移變形,位移變形傳遞給振弦轉變成振弦應力的變化,從而改變振弦的振動頻率。電磁線圈激振振弦并測量其振動頻率,頻率信號經電纜傳輸至讀數裝置,即可測出被測結構物的變形量。一般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Lm為被測結構物的位移量,mm; K 為多點位移計的測量靈敏度,mm/F; ΔF 為多點位移計實時測量值相對于基準值的變化量,F; h 為測桿長度,mm; α為測桿的線膨脹系數,10-6/℃。ΔT 為溫度實時測量值相對于基準值的變化量,℃; F 為多點位移計的實時測量值,F;F0為多點位移計的基準值,F。T 為溫度的實時測量值,℃;
測點的監測數據反映了巷道斷面典型區域內圍巖的應力及變形規律。巖體應力、位移開挖過程中就開始顯現,巷道表面應力釋放,由初始三維應力狀態變為二維應力狀態。支護和圍巖的共同作用對圍巖的應力、位移等具有控制作用。在地應力影響下,圍巖流變的時效性,巷道圍巖應力、變形等也一直持續。
圖1 為典型布置方式,在進行現場監測時,可以結合巷道圍巖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布置,從而監測穩定性最差的特殊區域。例如緩傾斜薄層狀巖體中,考慮到巷道頂底板之間變形和沿軟弱夾層剪切滑動變形。頂底板測點布置方式可以不變,但兩幫可采用與巖層方向基本平行的布置方式,這樣就可以充分了解沿軟弱夾層的剪切滑移量。

圖1 典型監測點位布置Fig.1 Typical arrangement of monitoring points
某鋁土礦位于河床之下,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區內的主要圍巖為泥質灰巖、頁巖等,其中泥質灰巖較為穩定,但是礦區泥質頁巖、鐵質頁巖為典型的軟巖,其節理、裂隙發育,黏土物質硬化形成的微小顆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為明顯的巖層,成分復雜,除黏土礦物外,還含有許多碎屑礦物和自生礦物,因此,選取典型頁巖區域進行礦區巷道的監測。
采用監測站數據記錄儀實現自動監測,并且進入相關數據庫。監測系統同樣具備人工觀測條件,觀測人員可攜帶讀數儀或筆記本電腦到各監測站讀取數據。遠程終端采集單元MCU 管理中心數據處理部分。該系統由數據采集與控制單元MCU -32 型、測量模塊、無線通信模塊GPRS、數據采集系統軟件、后方控制計算機組成。自動測量單元型號為MCU -32,包含振弦測量模塊GDA1102、智能測量模塊GDA1105、串口服務器網橋、數據采集系統軟件V1.6、傳感器等。

圖2 典型巷道應力監測曲線Fig.2 Typical stress monitoring curve in roadway
圖2 為某監測點圍巖應力變化的典型曲線,可知該處圍巖的應力較小。由于巷道距離離地表約150 m,本身的地應力不高,因此,巷道支護受地應力影響較小,同時由于軟巖開挖后的塑性變形相對較大,因此,監測點的應力會隨著圍巖變形而減小,地應力向圍巖內部轉移。表層的軟巖由于變形較大,也會逐漸失穩,導致巷道穩定性變差。通過軟巖應力的監測,獲取了相應的應力值,可以用于指導支護設計及巷道穩定性數值模擬計算。

圖3 典型巷道位移監測曲線Fig.3 Typic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urve in roadway
圖3 為某監測巷道兩幫軟巖位移的典型曲線,在開挖后60 d 內,軟巖的位移變化較快,尤其是最初的30 d,曲線斜率更陡,隨后逐漸放緩,60 d 以后巷道兩幫的位移逐漸趨于穩定。該處巷道地下水不發育,但是雨季時,由于礦區位于低洼的河床之下,且斷層、裂隙發育,因此,巷道開挖后應控制好二次支護的時機,充分發揮圍巖和支護體的相互作用,確保巷道穩定。
(1) 考慮到軟巖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在分析支護體與圍巖相互作用機理的基礎上,結合軟巖自身物理力學特征、施工方法等因素,針對軟巖開挖后的應力變化和軟巖變形問題,設計了基于JTM -V2000B 型壓力計和VWM 型振弦式多點位移計的監測方案。
(2) 分析了JTM -V2000B 型壓力計和VWM 型振弦式多點位移計的監測功能和特點,以及應力和位移監測值的確定原則。設計了常規巷道監測點布置方式,同時提出需要結合巷道圍巖的實際情況重點監測穩定性最差的特殊區域。
(3) 某鋁土礦的現場監測展現了軟巖巷道開挖后的應力和位移變化趨勢。軟巖開挖后的較大塑性變形使表層巖體的應力減小,地應力逐漸向圍巖內部轉移,圍巖也向巷道內變形,導致巷道斷面縮小,巷道穩定性變差。應力和位移的監測結果可用于指導巷道支護設計和支護時機確定。
[1] 劉泉聲,時 凱,黃 興. 臨近巷道掘進擾動效應下巷道變形監測分析[J]. 煤炭學報,2011,36(6) :897-902.
Liu Quansheng,Shi Kai,Huang Xing. Analysis on site monitoring of roadway under disturbed effects by excavation of neighboring roadways[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1,36(6) :897-902.
[2] 路世豹,李 曉,馬建青,等. 金川二礦區地下巷道變形監測分析及應用[J]. 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3) :488-492.
Lu Shibao,Li Xiao,Ma Jianqing,et al. Interpretation of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underground roadway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No.2 diggings of Jinchuan Mine[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4,23(3) :488-492.
[3] 劉鋒珍,王明遠,喬衛國. 基于巷道圍巖變形監測的預案支護技術[J]. 煤礦開采,2012,17(4) :50-53.
Liu Fengzhen,Wang Mingyuan,Qiao Weiguo. Plan supporting technology of roadway based on deformation monitoring of surrounding rock[J]. Coal Mining Technology,2012,17(4) :50-53.
[4] 王黎明,劉夫曉,王新生.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礦山巷道變形監測中的應用[J]. 礦山測量,2013(3) :79-80.
Wang Liming,Liu Fuxiao,Wang Xinsheng. 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technology in the monitoring of roadway deformation[J].Mine Surveying,2013(3) :79-80.
[5] 肖海平,陳蘭蘭. 灰色理論模型在礦山變形監測中的應用[J].金屬礦山,2009(1) :154-161.
Xiao Haiping Chen Lanlan. Grey theory model in Mining Deformation Monitoring[J]. Metal Mine,2009(1) :154-161.
[6] 高井祥,張書畢. 全站儀在礦區三維監測中的應用研究[J]. 金屬礦山,1996(12) :32-36.
Gao Jingxiang; Zhang Shubi.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otal station gauge in three dimensional monitoring at mining area [J]. Metal Mine,1996(12) :32-36.
[7] 曹 野. 金屬礦山巷道圍巖安全監測診斷預警體系[J]. 金屬礦山,2014(9) :126-131.
Cao Ye. Safety monitoring diagnosis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surrounding rocks of metal mine[J]. Metal Mine,2014(9) :126-131.
[8] 唐禮忠,潘長良,楊承祥,等. 冬瓜山銅礦微震監測系統及其應用研究[J]. 金屬礦山,2006(10) :41-44.
Tang Lizhong,Pan Changliang,Yang Chengxiang,et al.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seismicity monitoring system in Dongguashan Copper Mine[J]. Metal Mine,2006(10) :41-44.
[9] 劉建坡,李元輝,趙興東,等. 微震技術在深部礦山地壓監測中的應用[J]. 金屬礦山,2008(5) :125-128.
Liu Jianpo,Li Yuanhui,Zhao Xingdong,et al. Application of microseismic technique in monitoring ground pressure in deep mines[J].Metal Mine,2008(5) :125-128.
[10] 劉培正,胡永泉,張傳信,等. 殘留礦柱回采及監測點布置的研究[J]. 金屬礦山,2009(12) :125-128.
Liu Peizheng,Hu Yongquan,Zhang Chuanxin,et al. Study on mining of residual pillar and arrangement of monitoring points[J].Metal Mine,2009(12)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