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國信
?
化解食安從源頭開始
● 劉國信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確保百姓舌尖安全極其重要也是最基礎的環節,在10月1日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對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源頭監管與全程追溯作出了史上最嚴規定。據悉,此前已經實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畜牧法》等諸多法律法規,也都十分重視生產源頭與生產過程監管。但筆者調查發現,目前真正在基層生產一線直接從事監管工作的人員力量、技術裝備非常有限,相應的質量安全監管能力顯得相對薄弱,與法律賦予的職責極不相稱,與現實需要差距甚遠,亟待強化機構與充實力量。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長期以來走的是小農經濟道路,從業門檻低,產業規模小,眾多農民以分散生產和自由經營為主,加之生產方式落后,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管理粗放和較為原始,導致生產效率不高,質量更是難以控制。近年來,雖然規?;戎赜辛艘欢ǖ奶嵘?,但在廣大農村種養業仍然處于小規模、低水平、無標準的狀態,加之生產源頭環境不斷惡化,容易造成初級農畜產品等食品原材料受到污染等,這些因素都是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隱患所在。雖然“強化源頭監管與全程追溯,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意義”已經成為政府與社會的共識,盡管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正在不斷建立健全和完善,然而,事實上目前仍將監管重心放在“事”后監管和市場監管方面,而生產源頭監管力量卻十分薄弱,這就造成了追溯制的形同虛設和生產過程監管的力不從心,每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也就成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陣風過后事情又返回原點。
調查顯示,目前國家在食品安全監管這條線上,放于市場(或后續)監管的機構、部門很多,而放于初級產品生產源頭和生產過程監管的力量嚴重不足,所以,盡管各級領導重視,法律嚴格規定,但食品安全總體監管效果仍然難如人意。綜觀機構設置,由于將大部分的人員編制、技術力量及經費投放在縣級以上,而縣級以上大多從事的是形式監管,所以說投入巨大,作用卻有限;而真正基層生產一線直接從事監管的人員力量、技術裝備、經費投入等非常有限,與我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龐大、生產環節多、產業鏈條長、監管對象眾多而又隱蔽性強的實際需要相差甚遠。以畜牧業為例,目前我國肉蛋奶供應充足,“吃得上”的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吃得放心”任務艱巨。
我國食品供應鏈長而復雜,涉及種植、養殖、屠宰、生產加工、流通以及最終消費管理等多個環節,并且供應鏈中以小作坊為主,參與者眾多且分散、流動性大,加之食品消費具有品種眾多、次數頻繁的特點,上下游企業之間多為短暫的交易行為,因而嚴重缺乏食品的原料產地、生產流程、倉儲運輸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食品可追溯存在很大難度,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產前、產中監管意義十分重大。而針對中國國情來說,可以說初級農畜產品質量過關了,食品安全指數也就提高了,抓緊了這個“牛鼻子”,也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點。
因此,建議政府進一步調整監管體制,在人員編制、技術力量、檢測裝備、經費投入等方面向基層傾斜,進一步建立健全縣、鄉(鎮)、村(場)三級監管體系,強化鄉、村、場等生產一線的直接監管能力。為達到這一目的,建議將基層鄉鎮一級的農業、畜牧、食藥、工商、質監等監管機構進行整合,成立綜合監管機構,實行一塊牌子下的集中統一領導,綜合使用人力、物力、財力及相應的監管檢測裝備,這樣既可以充實力量,有效利用資源,避免出現“牌子雖多、無人干事”有名無實的窘況,又可以克服以前縣級以上監管體制存在的“九龍治水”“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弊端;同時,要制定相應政策,穩定基層農技人員隊伍,鼓勵農業、食品行業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扎根農村工作,爭取每個行政村至少配備1~2名農技或協檢人員,協助包片監管人員做好相關基礎性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將各項監管措施真正落到實處,不失為解開食品安全源頭困局的有效途徑,對提高我國的食品安全整體水平發揮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