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 李志強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標準已被提升到國家改革戰略的層面,也必將在養老服務業發展中發揮規范引領作用。以提升標準契合力為抓手助推山西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一項重要舉措。
自1999年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截止2014年底,山西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503萬,占總人口的13.8%;預計到2020年,我省老年人口將突破550萬,2047年將越過30%的重度老年化警界線。全省有各類養老機構851所,設置養老床位12.6萬張,其中公辦、民辦養老機構、農村敬老院、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分別為128所、212所、511所、2 059個,設置床位分別為1.6萬張、3.4萬張、4.3萬張、3.3萬張,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山西省養老服務業整體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養老服務法制保障不足、養老服務與產品供給缺乏、健康養老市場發育不健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標準助推養老服務契合度低等問題。我省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25張,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市級有近一半沒有養老機構,縣級投入使用的養老機構也僅有32個,布局不夠合理;民辦養老機構占比不足25%,設置床位占比不足27%,民辦養老業發展滯后。“難則思變、變則創新”,這是提升我省養老服務業發展空間的題中之意。
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需要完備的養老服務立法予以保障。建立健全完善的養老服務業法規體系,既是國家在《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發展目標,更是養老服務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同時,建立并推行養老服務業標準體系,不僅是對養老服務現有法律體系的有效補充和充分體現,還能在實施過程中彌補單一行政手段的不足。
在全國首部養老地方性法規《北京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中,直接將“制定服務規范和標準,加強養老服務市場監管和信息網絡建設”明確為北京市各級政府必須切實履行的職責。國內首部由省人代會通過的社會養老服務地方性綜合法規《浙江省社會養老服務促進條例》中,更是明確提出“省標準化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民政部門組織制定和完善機構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等相關地方標準,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服務標準體系。”
山西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迫切需要推動立法、完善制度。為此,建議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發布《山西省社會養老服務條例》地方性法規,對各級政府在養老服務工作中的責任予以明確,切實把標準的建立與實施作為政府新型管理方式和有效技術手段應用于養老全產業鏈,將養老服務業發展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為養老服務業的規范化、規模化、智能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認真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關于建立健全養老機構分類管理和養老服務評估制度的要求,重點抓好基本養老服務識別、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養老服務質量評估和等級評定等標準,努力實現養老服務領域管理標準化,為“政府托底”的政策落地、“市場調節機制”的建立提供依據。
第一個轉變:標準引領,從被動應付到積極應對轉變。創建養老服務標準化協同工作機制,加強養老服務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健康養老公共服務提供。《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中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的戰略目標。標準是各部門任務落實的明確指標,也是對養老工作評價監督的科學依據,要充分發揮標準對我省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規范引領作用。主動調整過度強調保障和照顧的養老模式,加快推進養老結構性改革,制定“既好看、更好吃”的金融、土地、稅費等配套政策,以標準結構優化再平衡助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定《山西省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規劃(2015-2020年)》,加大標準的研制和宣貫力度,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示范工作,提升標準引領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契合度。
第二個轉變:標準支撐,從發展機構到維護居家生活轉變。現有的山西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以機構為導向,在實際推行中尚有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由于服務形式單一、服務質量無法有效評價等原因,難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造成新建養老機構床位空置率高等問題。而居家養老服務則是絕大多數老年人普遍接受的養老方式。標準是實現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新型管理方式、技術保障和有效手段,要以研制《居家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為切入點,構建涵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的《山西省社會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形成覆蓋全面、重點突出、結構均衡、運轉規范的山西社會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和工作格局。
第三個轉變:標準助力,從人海戰術向智能化轉變。智能化是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養老服務仍普遍依靠原始人力勞動和“人海戰術”管理,服務內容簡單,工作效率低,服務質量不高,而且養護人員缺乏職業自豪感,造成從業人員流失率較高、勞動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智能化養老將在極大程度上解決養老服務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研制智能養老技術標準,助力我省打造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示范帶動社區服務智能化,以標準規范高新技術向社區醫療服務嵌入,實現醫療遠程專家服務、醫療設施、醫療手段、醫療流程等智能化,實現社區層面的“醫養結合”。
標準的本質就是消除差別,包括消除個體的能力差別、責任差別,以及企業差別、區域差別等。養老服務標準化的本質就是尋找、識別、顯示差別的過程,在尋找差別過程中確定新常態下養老服務標準化的地位,在識別差別過程中發現新常態下養老服務標準的供求之差,在顯示差別過程中探尋新常態下標準契合養老服務業的特色發展之路。
第一,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標準化服務。建立居家養老服務標準體系,以滿足老年人服務需求為重點,優先制定和實施老年人服務需求評估、服務質量滿意度測評、服務質量等級評定、服務安全管理等標準,完善服務評估機制,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娛活動、醫療保健、法律咨詢等多種養老服務項目提供服務規范。依托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科技,構建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和科技助老平臺,推進通過養老信息網、無線呼叫、遠程醫療等多種科技手段開展養老服務。完善老年人隨配偶或贍養人遷移政策,加強對老年人家庭成員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居家養老提供保障。
第二,著力推進社區養老標準化服務。加強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制定養老設施設備配置標準,配建集日間照料、老年食堂、文娛生活等為一體的社區養老標準化服務設施。推進社區公共設施和老年人家庭進行無障礙設施改造,鼓勵鄰里互助、銀齡互助,開展志愿服務。建立社區助老服務社、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社區老年人助餐服務點,研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規范地方標準。統一規劃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立日間照料中心,完善日間照料中心服務標準,保障農村養老服務需求與質量。推進醫養融合發展,開展社區居家養老醫療保健服務,制定社區內設醫療機構服務質量控制標準,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制度,監督醫療機構以合理的價格提供上門巡診、健康檢查、社區護理等標準化、規范化服務。鼓勵社區養老服務機構采取規模化、連鎖化運營模式,增加養老服務網點,提高養老服務可及性。
第三,加強養老機構標準化服務供給。編制山西省養老機構建設發展規劃,有計劃地興建養老機構,明確公辦養老機構的托底責任,推進護理型、養護型和臨終關懷型養老機構建設。健全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估、等級劃分與評定、服務管理等相關標準,建立評估專家庫,實行第三方評估機制,為社會力量興辦、運營養老機構提供指導,引導城市資金、資產和資源投向農村養老機構,鼓勵境外資本以獨資、合資、聯營等形式投資養老機構。通過產權房出售、抵押或者出租,探索以房養老標準化服務模式。破解老年人照顧難、出行難、消費難“三難”問題,借鑒國際老年社區與香港異地養老成功經驗,探索“飛地養老”標準化服務模式。支持高職院校、中職院校增設養老服務學科專業,研制養老服務人員職業培訓規范與從業基本要求等相關教育標準,加快培養老年服務管理、保健、護理、康復、營養、社工等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