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暉 胡 濤
(西安市西電集團醫院心電圖室 陜西 西安 710077)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在超急性期中十分常見,且易造成嚴重心率失常,死亡率較高。目前,心電圖是診斷超急性期STEMI的主要方法,具有安全性高、診斷效果佳、價格低廉等優勢。為強化超急性期STEMI患者的診療效果,本研究對45例超急性期STEMI患者的心電圖特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間我院45例超急性STEMI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符合第8版《內科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5.3±5.3)歲;合并癥:心臟病5例,高血壓7例,冠心病10例;臨床表現:心悸、胸悶,嚴重者在MI發病前伴有胸部壓榨感。
1.2 方法:通過心電圖儀器記錄本組45例患者起病后10min~2h間的指標變化,以冠狀動脈造影設備或心肌損傷標志物辨別疾病類型,之后分析每名患者的心電圖特征表現。
1.3 心 電 圖 標 準。ST 段 抬 高:V1~V3 導 聯 時,ST 段 抬 高≥0.2mV 或≥0.3mV;其他導聯時,ST 抬高≥0.1mV。缺血性J波:2個或2個以上的導聯發生J點后頓挫,基線為始端,J點向上偏倚≥0.1mV,時間≥20ms,形態呈尖峰狀、駝峰狀、圓頂狀波。T 波高尖:肢導聯T 波不低于0.5~0.6mV,胸導聯T 波不低于1.5mV,T 波出現增高變尖變化,呈尖峰狀或帳頂狀。室性心律失常:發病后頻繁發作室性心動過速、室性早搏、心室顫動等癥狀。
1.4 數據統計學:通過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與統計,計數資料以率(%)來表示,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2.1 本組45例超急性STEMI患者的心電圖特征:①45例超急性STEMI患 者 中,急 性 下 壁5 例(11.11%),急 性 前 壁 并 下 壁2 例(4.44%);急性前壁側壁8例(17.78%);急性前壁18例(40.00%),前間壁12 例(26.67%)。②缺 血 性J 波16 例(35.56%),無J 波29 例(64.44%)。③38例患者心電圖呈T 波高尖。
2.2 有J波患者與無J波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對比:有J波組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68.75%,無J波組為37.93%,有J波組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顯著高于無J波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目前,心電圖是診斷超急性STEMI的主要方法,其圖像能夠顯現出STEMI的急性損傷、損血及壞死等一系列變化,對于疾病發病初期與預后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傳統觀點認為,超急性期STEMI心內膜下短時間缺血,可觀察到兩支不對稱且高大的T 波,之后ST 段呈向上斜方位抬高,并相連于高大的T 波,同時受急性損傷阻滯的影響,QRS波型可見增寬及增高,但無異常且明顯的Q 波出現。然而,近年來研究發現,缺血性J波是超急性期STEMI的重要表現,且與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關[1]。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超急性STEMI患者心電圖以J點上移為主要的特征表現,且隨著振幅可持續一段時間,在ST 段連接處能夠觀察到頓挫,心電圖呈駝峰狀、尖峰狀及圓頂狀。同時,據相關資料統計,約50%的超急性期STEMI患者在發病1h后死亡,其原因與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室纖顫具有密切的關聯[2]。本文研究結果發現,有J波組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為68.75%,顯著高于無J波組的37.93%(P<0.05)。可見,當患者出現癥狀后,應及時給予藥物治療干預或機械性再灌注,縮短發病與治療的時間,以此降低死亡率。此外,本文研究結果發現,本組患者的心電圖具有多樣性特點,其中急性下壁5例(11.11%),急性前壁并下壁2 例(4.44%);急 性 前 壁 側 壁8 例(17.78%);急 性 前 壁18 例(40.00%),前間壁12例(26.67%);缺血性J波16例(35.56%),無J波29例(64.44%)。說明通過心電圖可以有效了解到患者疾病的狀態與特征,這為進一步治療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表1 有J波患者與無J波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對比[n(%)]
總之,心電圖作為安全性高、價格便宜的臨床檢查設備,在超急性STEMI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它可以提示出患者疾病的特征表現,為進一步診斷及預防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的參考。
[1] 魏宇淼,陳芬,鄧珊,等.心電圖對應導聯ST 段壓低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治及預后價值的回顧性分析[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5,05(15):501-504
[2] 朱琳.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的心電圖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