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珊
(重慶市萬州區中西結合醫院 重慶 404000)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較易出現的一種嚴重并發癥。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不斷升高,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也持續上升。該病患者終末期的主要治療方式的血液透析,高、低通量血液透析是目前臨床上普遍應用的兩種血液透析方式,其中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夠有效清除大分子,且并發癥較少。為研究高通血量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腎病患者60例,以此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腎病患者60例,均經臨床確診,均排除低血壓、心力衰竭、嚴重出血患者。按照透析方法的不同分成兩組,觀察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在52-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3±2.9)歲;對照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在5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2±3.1)歲。所有患者維持性透析時間均為每周9-12小時,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透析時間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基礎治療,包括飲食控制:低脂、低鹽、低磷等;胰島素注射或口服降糖藥物控制血糖;對癥支持治療:鐵制劑、促紅細胞生成素。觀察組患者進行高通量血液透析,透析儀器主要參數為超濾系數:50ml/(h·mm Hg),透析儀器表面積1.5m2,每周透析兩次,每次4-6h,透析脫水量(3000-6000ml),透析碳酸氫鹽流量(500ml/min),血流量(250-300ml/min)。對照組患者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透析儀器參數為表面積1.3m2,參數除超濾系數外與觀察組參數一致,超濾系數為9.8ml/(h·mm Hg)。
1.3 觀察項目:(1)隨訪1-3年,觀察兩組患者1年、3年存活情況;(2)兩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將此次調查統計的結果數據錄入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用X2檢驗計數資料,用(±s)表示計量數據,判斷得出P<0.05具有顯著差異,該統計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存活情況比較:隨訪1-3年,觀察組1年、3年存活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2.2 兩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36.67%,對照組為73.33%,觀察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存活情況比較(n,%)

表2 兩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飲食方式和習慣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糖尿病呈現直線上升的發病趨勢。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治療方法得到了不斷改善,使得患者的生存時間大大增加,從而也提高了腎臟以及其它系列并發癥的發生率。
糖尿病腎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出現全身性微血管病變的重要表現。該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漸進性腎功能損害、蛋白尿、高血壓、水腫等,終末期甚至會產生嚴重腎功能衰竭,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目前,臨床上對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采取的治療方式是透析治療,一般的血液透析方法能夠將水以及小分子物質清除,但對大分析物質的清除率較低,因而無法控制大分子毒性物質對患者機體造成的損傷,而高通量血液透析方式能夠在清除小分子毒性物質的同時將大分子毒性物質一并清除,可減少患者體內毒性物質的堆積,因而兩種透析方式對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和生存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2]。如鈣磷代謝紊亂極易引起腎性骨病,可加重患者血管鈣化,大大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幾率。本文通過設置對照組,發現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提高生存率,研究結果與相關學者研究結果一致[3]。
本文通過對60例進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觀察組(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1年、三年生存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低通量血液透析),且觀察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為36.67%,對照組為73.33%,觀察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高通量血液透析在糖尿病腎病患者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提高患者存活率,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臨床療效較好,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 凌毅生,陳蘭,劉俊蘭,等.老年糖尿病腎病透析患者兩種血管通路的比較[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4):8364-8366
[2] 楊小華,韓曉駿,嚴沖.高通量血液透析對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預后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2):06
[3] 劉亞麗,糖尿病腎病高通量血液透析對患者預后影響分析[J].中外醫療,2013,15(2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