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清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豐鎮市醫院兒科 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100)
新生兒黃疸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的多發病。該疾病被診斷后需要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否則容易引發嚴重的不良后果情況[1]。為研究新生兒黃疸治療中持續性與間歇性藍光照射的臨床效果差異情況,選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報告陳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間收治100例新生兒黃疸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持續性藍光照射治療,實驗組患者給予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新生兒黃疸疾病的診斷標準。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4天-17天,平均年齡(10.44±1.31)天。實驗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在3天-18天,平均年齡(11.08±1.29)天。
兩組患者經過血液以及其他檢查可得,二組患者的血液系統、新陳代謝系統以及其他器臟無其他嚴重疾病。比較二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較小(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之間具有良好可比性。所有患者以及家屬對于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權,并且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一般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維生素B2以及益生菌、抗菌藥物、糾正酸中毒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患者眼部以及會陰部的雙面藍光照射。對照組患者給予持續性照射,即每次照射16小時,再停8個小時。實驗組患者給予間歇性照射,即每次照射8小時,再停4小時。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5天[2]。
1.3 觀察指標:比較二組患者臨床治療情況差異,可以分為痊愈、有效、無效三個方向,患者的血清膽紅素降至正常的水平并且皮膚黃感染消失視為痊愈;患者的血清膽紅素水平有明顯改善并且臨床癥狀有一定改善視為有效;患者未達到上述條件視為無效。比較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3]。
1.4 統計學處理:實驗研究結束后,將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的臨床結果數據情況均準確地錄入到SPSS19.0軟件中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n和百分率表示,用卡方檢驗,實驗組以及對照組患者的研究結果中95%作為可信區間,并且結果中P<0.05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從研究結果可得,實驗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相比差異較小,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1所示。
2.2 比較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從本次研究結果可得,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顯著少于對照組患者,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如表2所示。

表1 比較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情況

表2 比較實驗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新生兒黃疸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引起該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新生兒體內膽紅素代謝紊亂所導致。新生兒黃疸疾病主要分為兩大類,即病理性黃疸以及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疾病不需要給予特殊的治療能夠自行好轉,但是病理性黃疸疾病若不進行有效地及時治療會對患者的神經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血中膽紅素侵害腦組織后形成膽紅素腦病,可能會使得患者死亡或者智力嚴重下降,因此及時有效地對患者進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與價值[4]。
藍光照射法的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它能夠促進患者的血清膽紅素排泄,膽紅素與藍光相互結合后能夠形成水溶異構體,在患者的尿液中能夠排出。對患者實施持續性藍光治療以及間歇性藍光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差異較小,但是長時間的照射會加強對患者皮膚的壓迫并且加大了對患者腸壁的刺激,因此患者在持續性藍光治療中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更多[5]。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黃疸患者實施間歇性藍光照射治療法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安全可靠,不良反應發生較少,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
[1] 羅永奇.間隙和持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09(2):47-48
[2] 王偉玲.持續性與間歇性藍光照射在新生兒黃疸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11):67
[3] 張紅星,李香梅,任俊等.間歇性藍光照射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觀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13):112-113
[4] 胡靜,王會杰,丁楠等.間歇與持續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20):112-112
[5] 楊留翠.間斷性藍光與持續性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對比[J].心理醫生(下半月版),2012,(12):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