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軍
(610428198005050057 陜西 西安 710000)
主動運動屬于一種功能性訓練模式,注重激發患者主動活動的欲望,從而使其患肢迅速恢復。對于痙攣性腦癱患兒而言,主動運動治療模式較為合理,可通過游戲方式,讓患兒在愉快的情境中進行功能訓練,減少了被動康復訓練的不足。主動運動可作為患兒從臨床治療到習慣日常生活活動的一個過渡,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幫助其適應社會生活[1]。本次研究對主動運動治療進行了相關研究,并選擇我院于2013 年11 月至2015年2月期間收治的痙攣性腦癱患兒46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主動運動治療模式的臨床實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于2013年11月至2015年2月期間收治的痙攣性腦癱患兒46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23例)和觀察組(23例)。兩組患兒行體格、實驗室等檢查,與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關于小兒腦癱診斷標準相符。觀察組患兒,女11例,男12例,年齡7個月~6歲,平均年齡(3.59±2.61)歲。對照組患兒,女10例,男13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年齡(3.71±2.32)歲。兩組患兒中已排除癲癇者、患肢接受手術者、視覺障礙者、近三個月內使用抗痙攣藥物者。兩組患兒的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比較差異(P>0.05),認為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被動軀體訓練,12月以下患兒使用撫觸治療;12個月以上兒童接受被動肢體訓練,從患兒頭部、軀干、四肢依次練習被動伸曲、轉動等練習,增強患側手指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被動活動,不作詳述。對照組患兒每次活動時間40~60min,每日活動2次,每周訓練5~6d,以4周為一個療程,共訓練3個療程。
1.3 限制-誘導運動治療:觀察組患兒接受主動運動治療,治療前對健康側肢體進行適當限制(支具),然后家長與操作者一同開始訓練。患兒先進行患肢的主動運動,以整個肢體動作為主,采用玩具,圖畫,引導患兒屈伸關節觸摸玩具;同時,可引導兒童模仿一些動畫、舞蹈動作,在音樂伴隨下進行主動活動。患兒患側肢體大關節功能改善后,開始肢體協調性練習,操作者、家長與患兒進行游戲,讓患兒擔任一些任務(動作),患兒完成后給予鼓勵,并指導患兒規范完成動作。患兒可基本完成大動作后,開始精細化動作的訓練,操作者引導患兒練習撿豆子、棋盤游戲、拼積木、涂色等動作,12月以下患兒則以抓取小物件為主,盡量選擇色彩鮮艷的道具,吸引患兒的興趣[2]。
同時,康復訓練醫生及護理人員教授家長家中主動運動訓練的方法,讓家長利用吃東西、游戲、看動畫片等時間進行各類主動運動。家中運動時,可卸除支具,若患兒恢復不理想,則需要整日佩戴支具(睡眠時間除外),保證患兒使用患側肢體活動。本組患兒每次運動治療時間60~120min,每日活動1次,每周治療5d,以4周為一個療程,共訓練3個療程。患兒治療期間,兩周進行一次測評,以調整主動運動方案。
1.4 療效評價: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作為評價兩組患兒療效的標準,分值范圍14~56分,隨著分數升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其中14分為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較治療前,分數下降16 分以上,或治療后達到14分者;有效:治療后較治療前,分數下降7~15分,治療后未達14分;無效:治療后較治療前分數,無變化、升高或下降分數≤6分;總有效率=(樣本數-無效)例數/樣本數×100.0%[3]。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 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1.30%)顯著高于對照組(73.91%),組間差異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腦癱是由各類妊娠、分娩期腦損傷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患兒可出現各類感覺、運動障礙,多數患兒伴有明顯的肢體功能障礙。痙攣性腦癱的治療較為復雜,但是目前臨床研究已經證實,早期治療對于改善預后具有積極的意義。近年來,隨著腦癱康復訓練研究的不斷深入,主動運動的理念逐漸被提出,且臨床實踐效果較高,逐漸開始應用于臨床康復訓練中。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應用主動運動模式治療后,肢體功能恢復較好,日常生活能力顯著優于對照組患兒,由此可知,主動運動治療可提升痙攣性腦癱康復治療效果。
康復訓練是腦癱治療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傳統康復訓練以被動運動為輔,患兒肢體功能恢復效果不夠理想,對于患兒日后融入社會是極其不利的[4]。主動運動治療模式通過設計游戲化的活動環節,讓家長、訓練者及患兒共同參與到游戲中,患兒主動適應各類帶有社會化特征的訓練活動,有助于其回歸社會,減少疾病對患兒社會化的影響。此外,本次研究建議,主動運動治療應延續至家庭中,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治療效果,同時也可減少一部分治療費用,減輕家屬的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兒童痙攣痙性腦癱應用主動運動治療,治療效果較為理想,患兒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顯著,應推廣使用該治療模式。
[1] 張素瑩,趙俊龍.軀體訓練聯合針灸推拿治療兒童痙攣性腦癱尖足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2012,5(10):1386-1387
[2] 徐開壽.限制-誘導運動治療結合電刺激對偏癱型腦癱患兒上肢功能影響的對照研究[D].南方醫科大學,2012:24-25
[3] 孟繁星.痙攣型小兒腦癱SPR 術后康復方法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8
[4] 梅雪蕊,尚清,董紀強.頭針結合康復運動治療痙攣型腦癱80例療效分析[J].光明中醫,2014,10(02):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