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薇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人民醫院 江蘇 南通 226000)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進步,微創手術越來越獲得患者認可,對于治療子宮良性病變手術方式比較多,不同手術具有的特點以及適應證也有所不同[1,2]。為了進一步探究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我院針對100例子宮良性病變病人,分別采用陰式子宮切除術和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切除術,對比兩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
1.1 臨床資料:選取100例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子宮良性病變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均在34~60歲,平均(48.5±8.5)歲。全部患者經過詳細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3,4],排除惡性病變可能。100例病人中,子宮腺肌癥15例,子宮肌瘤35例,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25例,多發性子宮內膜息肉17例,子宮腺肌癥合并子宮肌瘤8例。全部病例中有70例子宮增大,30例病人子宮大小正常。隨機將病人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病人50例,兩組病人在就診時間、病程、年齡等方面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全部病人術前8 小時禁食,并且在手術前4 小時禁水。(1)對照組手術方法:傳統陰式手術,實行氣管插管全麻或者硬膜外麻醉,指導病人呈膀胱截石姿勢。常規手術視野下實行消毒處理及牽拉宮頸操作,并沿著陰道穹窿環形將陰道壁切開,將陰道直腸間隙和膀胱宮頸間隙進行分離,同時將子宮直腸腹膜和膀胱子宮腹膜反折放入盆腔內。利用PKTM 電凝幫助切斷主韌帶和子宮骶,于子宮峽部水平實行切斷子宮動靜脈操作,并將圓韌帶、輸卵管以及卵巢固有韌帶鉤出,采用PKTM 電凝進行切斷處理。取出子宮后給予止血處理,然后幫助沖洗手術區域,并利用1-0可吸收線來幫助完成縫合陰道殘端部位和腹膜結構,在病人陰道內填塞一定量的碘伏紗布,紗布在1天或2天內取出,手術后幫助滯留導尿。(2)觀察組手術方法:實行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全切手術,病人給予全身麻醉處理,指導病人呈膀胱截石姿勢。通過“三孔法”幫助達到建立氣腹目的,并將舉宮杯放置在陰道內部。將輸卵管峽部、雙側圓韌帶、闊韌帶以及卵巢固有韌帶切斷,幫助剪斷膀胱子宮腹膜并將其反折后將膀胱推至患者宮頸外口部位約1cm。然后緊貼著宮頸切斷主骶韌帶及子宮血管,并順著穹隆環形結構將陰道壁切斷,通過陰道取出子宮游離物。利用1-0可吸收線幫助縫合殘端部位和同側主骶韌帶并固定好。組后完成止血操作后給予腹腔沖洗處理,將穿刺空進行關閉,并留置導尿管。
1.3 相關指標觀察:對比觀察兩組病人手術過程中病人出血量、手術所需時間、治療費用以及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學處理:全部數據均利用SPSS20.0數據統計軟件來完成數據統計分析,其中計量數據實行t檢驗,計數數據實行x2檢驗,以P<0.05表示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對比:從表1 可以看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費用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并且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并發癥對比及二次手術概率:經過歷時1年隨訪發現觀察組病人接受再次手術治療2例,概率為4%;對照組再次手術治療10例,概率為20%,顯著高于觀察組。兩組病人手術治療后陰道殘端部位愈合比較好,沒有發現陰道殘端漏情況,也沒有發現其它不適癥狀。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情況對比(±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名 n(例) 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 治療費用(萬元) 住院時間(d)50 157.5±18.5 77.9±22.1 1.6±1.0 18.3±1.7觀察組 50 380.5±46.2* 119.5±20.0* 2.5±1.4* 10.2±1.7對照組*
我院針對子宮良性病變實行腹腔鏡輔助下子宮切除手術及傳統陰式子宮切除手術,發現前者手術所需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所需治療費用都高于后者,但從住院時間發現前者住院時間較短,可知術后患者恢復所需時間較短。并且經過隨訪發現實行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切除術者接受二次手術治療概率顯著低于實行傳統陰式子宮切除術治療。因此腹腔鏡輔助下實行陰式子宮切除獲得治療效果較優于傳統陰式子宮切除術。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良性病變疾病實行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切除手術治療,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術后恢復較快、二次手術治療概率低,因此可在臨床治療時推廣采用。
[1] 呂榮偉,張李錢,趙玲萍.陰式與腹腔鏡子宮切除術在非脫垂子宮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5):127-129
[2] 孫茹.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與經腹全子宮切除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3):77-79
[3] 解英.非脫垂子宮腹腔鏡輔助下陰式與陰式全切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628-629
[4] 姜海燕,張美榮.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切除和陰式子宮全切術的療效比較[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2,7(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