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吉林省長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凈月監督所 吉林 長春 130031)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HFMD)是兒科臨床較為常見的傳染性病癥類型,傳熱途徑多為唾沫、飛沫以及接觸平常使用額生活用具或餐具等。強化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護理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兒并發癥的發生幾率[1],本次研究將以隨機選擇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哮喘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分析研究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護理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3年2月至2015年2 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分組,對照組及實驗組各50例。所有患兒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斷標準;其中實驗組:男性患兒26例,女性患兒24例;患兒年齡:2-7.6歲,平均年齡(3.4±1.2)歲;對照組:男性患兒27例,女性患兒23例,患兒年齡:1-7歲,平均年齡為(3.5±1.1)歲;經過統計學分析發現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的對比上并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組間可比性較好。
1.2 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兒采取臨床常規護理措施進行臨床護理,實驗組患兒在此基礎上進行預防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干預措施如下:
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以及與患兒溝通時要注意態度溫和,避免患兒出現緊張、恐懼等心理。對于已經出現不良情緒的患兒,護理人員則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幫助患兒消除緊張、恐懼的不良情緒,促使患兒配合相關診療工作。
②皮膚護理:若患兒手、足、口腔等處出現斑丘疹時,護理人員則要確保患兒床鋪干凈整潔,避免床鋪上存在物品碎屑。同時叮囑患兒家屬為患者穿著柔軟寬松的衣服并為患兒勤修指甲。若患兒皰疹破裂時則要為其涂抹濃度為0.5%的碘伏,對患兒進行物理降溫。除此之外,護理人員在為患兒洗澡時應避免使用具有刺激性的洗浴用品。
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要為患兒制定個性化的飲食干預方案,在確保患兒飲食清淡的同時,也要保證患兒飲食的均衡營養、易于消化。推薦患兒食用半流質或流質食物,對于因厭食或拒食而出現脫水、酸中毒等癥狀的患兒要及時給予補液以及糾正酸堿平衡。
④健康教育:護理人員要向患兒家屬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普及宣教,主要宣教內容為病癥的傳染途徑,并告知患兒家屬要嚴格依照護理人員的指示將患兒的各類分泌物以及排泄物放置到指定地點。同時也要告知患兒家屬養成日常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督促患兒養成良好的飲食以及生活習慣。
1.3 統計學處理:相關數據均錄入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代表差異結果有意義。
兩組患兒護理效果的對比:對比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幾率、住院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結果均顯示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兒護理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手足口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是因腸道病毒引起,臨床多見柯薩奇病毒A10以及腸病毒71型,多發于5歲以下小兒[3]。該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腔等處出現皮疹或皰疹。病情嚴重的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甚至會導致患兒死亡。敬麗的研究顯示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并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幾率[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幾率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預防護理干預可降低患兒并發癥的發生幾率、提高患兒的康復速度并可促使護患關系和諧。本次研究結果與敬麗的研究結論具有相似性。
綜上所述,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預防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患兒治療期間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并有效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提高患兒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故值得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1] 馬飛麗.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3,10(2):313-314
[2] 王鳳英,程月娣.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與健康教育[J].中國病案,2013,14(6):67-68
[3] 敬麗.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護理體會[J].當代醫學,2014,20(3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