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寶娟 回文莉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醫院感染管理科 吉林 通化 134001)
結合已有的研究資料來看,乙肝是一種傳染性非常強的疾病,不僅病程長而且預后效果非常差[1],對患者的健康、生活及正常社交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當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為合理營養配合藥物治療,從臨床來看,患者被確診為乙肝后,大多都會出現各種負面情緒,這樣不僅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進一步的影響,而且會阻礙正常治療計劃的開展;基于此,我院將以人性化護理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將其作用于乙肝患者中的臨床價值,研究取得一定的收獲,現將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9月期間收治的50例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平均年齡(52.8±5.9)歲,平均病程(3.6±1.2)年;采用隨機性分組的方式將50例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本組患者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對患者的病情發展監測,指導患者的藥物服用,保持病房的清潔;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人性化護理,具體內容包括:
(1)心理護理 由于乙肝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疾病,再加之患者缺乏對于該疾病的正確認識,很多患者在被確診后,往往擔心自己的健康、正常生活是否會受到影響、是否會受到他人的歧視,在這種負面情緒下不僅正常的治療計劃會受到影響,患者的機體抗病毒功能和免疫調節功能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除了向其普及該疾病的基本知識外,還要了解患者的內心訴求,給予患者支持和鼓勵,幫助患者重新定位自身的價值及增強治療信心,指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
(2)健康教育 通過向患者發放通俗易懂的乙肝疾病手冊,讓患者能夠學習并掌握關于該疾病的具體注意事項,對于患者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各種問題,護理人員應根據其基本知識水平,理解能力對其進行詳細的解答,這樣能夠幫助患者對乙肝有一個更加深入和正確的認識。
(3)飲食指導 從臨床研究來看,乙肝患者普遍都存在肝臟損害,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其飲食,一般情況下,患者的飲食應該盡量選取脂肪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和實用刺激性高的食物,以免對患者的肝臟造成更高的損耗,對于有飲酒習慣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告知其乙醇的危害[2],并對其進行嚴格的監督。
1.3 療效評定標準:以我院自制的焦慮評價表和抑郁評價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得分越高的患者則表明負面心理情緒越重。
1.4 統計學處理: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加以分析,使用(±s)表示本實驗的計量資料,并應用配對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系統的護理及對患者的評估,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況較治療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組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態改善情況對比
從已有的臨床研統計料來看,乙肝是臨床上發生率比較高的具有高傳染性的疾病之一,由于疾病的傳染性比較強,加之社會對于傳染性疾病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一味的排斥[3],患者在被確診為乙肝過后,普遍都會出現各種負面心理情緒,這種負面心理情緒的存在不僅會對治療產生一定的限制,患者的身體健康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已有研究證明,在乙肝患者的治療中改善其情緒對于治療效果的幫助是積極而明顯的;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人性化護理,其核心含義是“以人為本”,與傳統的護理方法相比,該方法更加強調患者個人的需求,即所有護理行為的開展均是以患者為中心來進行,除了更加具有針對性意外,還能讓患者體驗到人性的溫暖[4],針對于乙肝等傳染性疾病患者來說,這種護理方法的選取最明顯的優勢便是,讓其重拾信心,進而提高其依從性,保證正常的治療計劃能夠開展,對于治療效果來說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從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無論是焦慮評分還是抑郁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也體現了該治療方法的優勢和科學性;基于此,我們得出研究結論,將人性化護理作用于乙肝病患者的護理中,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提高其治療信心,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方法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借鑒并予以推廣。
[1] 李月榮,王舒眉,宋桂霞,馬影玭.100例首次發病的慢性乙肝病人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傷殘醫學,2013,8(10):239-240
[2] 李映淵,馮彩鳳,彭玉梅.慢性乙肝患者心理護理的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2,8(10):1385-1386
[3] 馮術燕,李明星.慢性乙肝病人的護理人文關懷[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2,1(2):119-120
[4] 謝月琛,王春清,吳玉鳳.183例復發乙肝病人不良遵醫行為調查分析及護理干預[J].內科,2012,5(09):78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