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 李志強
當前,中國經濟已步入穩健增長、重調結構、動力再造、調控出新的“新常態”,中國制造正在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正在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正在向中國品牌轉變,進一步凸顯出標準化在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防風險、保安全等重點工作中的作用。面對山西“塌方式”腐敗、“斷崖式”下滑和“立體式”困擾,山西務必要抓住關鍵窗口期,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進一步提升標準助力山西“六大發展”的契合力,更好地開拓新局面、迎接新挑戰、回應新要求。
《財富》雜志曾預測“改變未來世界”的科學趨勢,排名第一的就是標準化。標準的本質就是消除差異,包括消除個體的能力差異、責任差異,以及企業差異、區域差異等。標準化的本質則是尋找、識別、顯示差異的過程,在尋找差異過程中確定新常態下標準的地位,在識別差異過程中發現新常態下標準的供求之差,在顯示差異過程中探尋新常態下標準契合、引領未來的特色發展之路。
2014年首屆中國質量大會闡述了新一屆政府的“質量觀”,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把標準提升到引領質量的一個新高度。標準化工作的水平代表著經濟質量的水平,是市場競爭的制高點。在質量決定發展效益和價值的今天,標準的契合作用更加凸顯。標準決定質量,開創“質量時代”新局面,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需要以“八個更加注重”新認識為先導,在更高的層面、更大的空間發揮標準提質增效、平衡結構、保持定力等契合作用。
要堅持“八個更加注重”,助力山西“六大發展”:在標準化推進目標上,要在抓常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抓亮點;在標準化推進領域上,要在普遍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選擇性;在標準化推進重點上,要在育龍頭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圍繞產業鏈配置標準創新鏈;在標準化推進方式上,要在單向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協同性;在標準化推進隊伍建設上,要在組織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創新化;在標準化推進管理上,要在功能式管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跟蹤式服務;在標準化推進制度上,要在抓規范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系統化;在標準化推進文化建設上,要在外化型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內化型。
創新驅動發展,標準成就未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引致的新一輪經濟變革,對創新驅動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適應質量時代新需求,標準化工作機制亟待創新,標準化工作方式亟待協同,標準供求結構亟待再平衡,標準貢獻率亟待提高。持續提升標準引領質量的契合力,滿足“質量時代”對標準提出的新要求,標準化工作還面臨著諸多難題亟待破解。適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重在標準化動力系統轉型。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諸多困難表明,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趨近衰竭,而供給約束是其主要誘因。低成本要素供給不可持續,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供給方式難以為繼,低端產品供給擴張空間備受嚴重擠壓,消費能力大量外流,制度供給紅利漸趨消失。實現“三個轉變”,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需要放棄主要依靠需求拉動的定向思維,亟需尋求新的動力源——主要依靠供給推動經濟增長,其關鍵則是創新技術的供給,包括創新標準的供給。
尋求新的動力源必須關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情特點,要以差別化為起點探尋山西“六大發展”驅動力系統的特色轉型之路。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要更加注重標準在技術創新中的支撐作用;由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要更加注重標準在質量提升中的基礎作用;由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要更加注重標準在品牌建設中的先導作用。唯此,才能堅持問題導向,開創弊革風清、富民強省的新局面。加快標準化驅動力轉型,要在時下穩定投資、保持經濟穩健發展的前提下加快推進,要在構建政府與市場新型關系、創新標準化制度供給中加快推進,要在打造大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提速標準技術要素供給中加快推進,要在以標準結構優化再平衡為主攻方向、提升標準助力“六大發展”的契合力中加快推進,要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提高企業標準國際競爭力中推進。
標準的生命力在于契合創新,它不應僅是“跟隨式”的簡單度量,更應是“超前引領”的主動作為。要緊緊圍繞服務山西省促進“六大發展,開創弊革風清、富民強省新局面”這條主線,以改革創新、拓展標準化內涵為先導,大力推進標準化工作的科學發展;要以創新“2+N”標準化協同工作機制為核心,強化標準化牽頭、抓總、協調、服務的宏觀管理功能;要以加強標準供給側創新為重點,致力實現標準供求結構動態均衡;要以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為根本,強化標準化工作的內生動力;要以提高標準貢獻率為著力點,全面提升標準化服務改革、支撐發展的契合力。
要抓住關鍵窗口期,緊緊圍繞產業鏈配置標準鏈,以加強標準供給側創新為突破口,強力推進“標準興農、標準制勝、標準提升、標準拓展、標準助推、標準強基”六項工程,致力實現標準供求結構動態優化再平衡,進一步把標準化工作的空間做大、資源做活、內容做精、機制做優、協同做實、隊伍做強、文化做深。一是致力于農業標準化中的“標準興農工程”——加快完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探索開展高標準農田、小雜糧、畜禽、設施農業、水果、中藥材、釀造業、食用菌等的標準化試點等工作,促進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轉型升級。二是致力于工業標準化的“標準制勝工程”——服務、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山西行動計劃和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集中力量重點研制煤及煤層氣、現代煤化工、食品醫藥、CO2捕捉封存、礦區生態修復、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一代數字多媒體芯片、生物基因芯片、功能性新材料等標準,推進產業高端化。三是致力于服務業標準化中的“標準提升工程”——制修訂一批關乎民生的示范性強、帶動性大、推廣性高的服務性標準。加大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和旅游休閑、文化體育、家政、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推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制定物聯網地方標準,積極開展“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標準化研究和試點,推動物聯網在特種設備監管中的應用。四是致力于綠色低碳發展的“標準拓展工程”——深化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建設,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加快制(修)訂節能、化解產能過剩、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相關標準并建立標準體系,構建標準助力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五是致力于新型城鎮化的“標準助推工程”——認真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部署,制修訂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相關標準,重點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實現城市交通、通訊、電力、燃氣、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共建共享標準體系,以及城市污水處理系統、防洪排澇系統、垃圾無害處理系統標準體系建設,助推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制(修)訂美麗宜居示范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等村級公共服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標準。六是致力于標準化工作機制、隊伍建設中的“標準強基工程”——成立山西省標準化委員會,創新“2+N”標準化協同工作機制,加快組建助力“六大發展”的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構建標準化信息綜合服務共享平臺,著力打造標準化智囊、管理、專家、技能、宣傳(營銷)五大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