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見本期“試卷交流”)
1~3題
解讀:本題以雨水花園為背景,間接考查水循環、水資源、城市化等知識和在新情境下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第1題,據圖可知,雨水花園的上層是樹皮覆蓋層,且較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隔絕水分和氣體,地表水可以通過樹皮之間的縫隙滲入,但種植土層的水分很難向上蒸發,這樣就會保持土壤水分。樹皮覆蓋層并非腐殖質,難以直接為植物提供養分;雨水中的污染物會隨水分滲到種植土層;樹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雨水侵蝕強度,減緩雨水滲透速度,但主要目的是防止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水分。第2題,雨水花園采用的是對雨水的自然凈化,從四層結構看,樹皮?蓋層污染物可隨雨水進入到種植土層,礫石層由于組成物質顆粒較大,不能起到凈化的作用,種植層和砂層組成物質顆粒較小,可以較好地截留污染物。第3題,回歸試題材料信息,可推知雨水花園的核心功能是與水有關,即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雨水花園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滲量并回收利用雨水,同時也可以減少地表徑流,延緩雨洪時間,可有效降低暴雨后城市內澇的程度。
答案:D B C
4~6題
解讀:本題以航空港興衰為背景,考查經濟與新技術對交通線路的影響,并探討時間與空間的轉換問題。第4題,甘德國際機場的繁榮是因為橫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經停機場補充燃料,主要得益于該島位于北美大陸與歐洲之間,北美和歐洲經濟發達,客貨流量大。第5題,甘德國際機場的繁榮是由于為飛機補充燃料,如今不再需要經過該航空港補充燃料,說明飛機的制造技術發展了,載油量增加,單位距離能耗降低,使得飛機中途不加油就可以在北美大陸與歐洲之間航行。第6題,該機場位于49°N附近,假設飛機沿經線飛行,在1小時內飛過650千米,約6個緯度。若向北飛行,將到達的最高緯度是55°N,若向南飛行,將到達的最低緯度是43°N,C答案在此范圍內,不可能到達其他三個選項所給的緯度地區。
答案: A D C
7~9題
解讀:本題以渤海區域為背景,探討海冰形成的因素及海冰利用現狀,解答本題要認真讀圖3。第7題,氣溫越低,低溫期持續時間越長,海冰越厚。圖中四地氣溫低于-4°C持續時間較長的為甲、乙兩地。甲地位于渤海內部,海水深且體積巨大,熱容量大,降溫較慢,不易結冰。乙地位于大陸附近,受大陸影響大且乙地海水較淺,海水體積較小,易結冰且結冰期更長。故海冰厚度最大的是乙。第8題,冰層厚度越大,單位面積海冰資源量越大。圖中葫蘆島緯度最高,氣溫最低,氣溫低于-4°C持續時間最長,大于60日,故四城市中海冰厚度最大,單位面積海冰資源最豐富。第9題,雖然華北地區缺水最嚴重,但環渤海地區目前沒有大規模開采渤海海冰,其主要原因是開采難度大,海冰分布也不均衡,采、運、凈化等都需要較高的成本。
答案:B A C
10~11題
解讀:本題以黃河三角洲的時空變化為背景,探討其形成的自然原因與人為原因,在能力要求上主要考查學生通過讀圖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對新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學習的能力。第10題,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測起始點的距離變大,說明泥沙沉積使水深2米的位置向海洋內部推移。近海地區海水淺,區域外力作用以淤積作用為主;距離變小,說明近海地區海水越深,所受外力作用以侵蝕為主,即侵蝕速度超過了泥沙的沉積速度。據圖可知,1975~2004年期間,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測起始點的距離先變大后變小,故先以淤積為主,后以侵蝕為主。第11題,據圖可知,1992~1997年期間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測起始點的距離變小,說明黃河三角洲的沉積速度變慢,主要是泥沙沉積量減少。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會導致黃河水量增加,河流輸沙量增大,河口三角洲淤積增大;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會導致入海泥沙量減少;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會導致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入海泥沙量增加;黃河沿岸農業灌溉面積減少,會導致黃河入海徑流量相對增加,導致入海泥沙量增加。
答案:D B
36題
解讀:試題以鹵蟲產業為依托,探討影響其發展的因素和發展鹵蟲產業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第(1)題,分析大鹽湖盛產鹵蟲的原因,要從鹵蟲的生活習性入手,分析其所在的水域環境特征。“鹵蟲生存于高鹽海域,以藻類為食”,大鹽湖屬內陸鹽湖,水體鹽度高,為其生長提供了適合的水域環境;湖泊周圍有多條河流注入,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泥沙),促進藻類生長,鹵蟲餌料豐富。第(2)題,早年鹵蟲產業規模較小,從時間上應該指20世紀50~70年代,因產品需低溫運輸,故運輸不便,成本高;因鹵蟲主要用于喂養觀賞魚類,說明市場需求量小,故鹵蟲產業規模較小。第(3)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主要是城市經濟發展,市場對漁產品的需求量增大,海洋漁業產量供不應求或漁獲量下降,相應促進近海水產養殖業發展,不斷提高養殖技術。因鹵蟲是水產養殖的優質活體餌料,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必然會促進大鹽湖鹵蟲產業的發展。第(4)題,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要求考生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在表達理由時就要側重答發展鹵蟲捕撈業的意義,如經濟意義——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社會意義——增加就業,帶動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發展等。反對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主要考慮其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如避免過度捕撈破壞湖泊原有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讓鹵蟲自然生長,減少人為干涉,維護生物鏈的穩定等。
答案:(1)屬于內陸湖,為高鹽水域。注入湖泊的河水帶來大量營物質,適合藻類等鹵蟲餌料的生長。
(2)運輸成本高(需低溫運輸);市場需求小(主要用于喂養觀賞魚)
(3)原因:海洋漁業產量減少;市場需求增大;近海水產養殖技術提高。影響:對鹵蟲的需求量增加(促進了大鹽湖鹵蟲產業的發展)(4)贊同:鹵蟲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技術成熟,增加就業等。不贊同:讓鹵蟲自然生長,維護生物鏈的穩定,保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37題
解讀:本題圍繞凍土主題,比較凍土在分布上的時空差異,探討其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及解決措施。第(1)題,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凍土的年平均氣溫比東北高緯度地區低,主要原因是東北地區緯度高,氣溫低且穩定,可以形成多年凍結層,基本無季節性凍融(活動層薄);青藏高原緯度低,海拔高,太陽輻射強,白天地表增溫快,上層(活動層)厚度大,易消融,不易形成多年凍結層。青藏高原的凍土,冬季凍結層厚度薄,夏季全面融化,多年凍土的活動層反復凍融及冬季不完全凍結,就不容易形成多年凍結層。第(2)題,甲地與五道梁相比,年平均氣溫高,受氣溫變化影響,易形成活動層反復凍融,從而危害路基。夏季氣溫高,活動層厚度較大,冬季氣溫較高,有時不能完全凍結,影響路基穩定。解答此題,需先整體描述活動層反復凍融,然后分夏季和冬季進行表述。第(3)題,根據材料文字信息提示“主動降溫”的條件是“冷凝段溫度低于蒸發段溫度”,即熱棒地上部分溫度低于地下部分。由此可判斷,熱棒散熱的工作季節是冬季,熱棒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冬季出現融區。冬季氣溫低于地溫,熱棒蒸發段吸收凍土的熱量,然后又將凍土層中的熱量傳遞至地上。熱棒新技術的引入,是為了冷卻路基,保護凍土,與豎直設置相比,傾斜設置使得棒體更容易接近鐵軌正下方,同時也增大熱棒與凍土的接觸面積,從而更有利于保護鐵軌下的路基。
答案:(1)青藏高原緯度低,海拔高,太陽輻射強;(東北高緯度地區)可以形成多年凍土。青藏高原氣溫年較差小,當年平均氣溫同為-1℃~1℃時,冬季氣溫高,凍結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凍土。
(2)甲地年平均氣溫更接近0℃,受氣溫變化的影響,活動層更頻繁的地凍融。(冰凍時體積膨脹,融化時體積收縮)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氣溫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動層厚度較大,冬季有時不能完全凍結,影響路基穩定。
(3)冬季;依據是冬季氣溫低于地溫,熱棒蒸發段吸收凍土的熱量,(將液態物質汽化上升與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觸、凝結,釋放潛熱)將凍土層中的熱量傳遞至地上。 熱棒傾斜設置的原因:使得棒體能深入鐵軌正下方,保護鐵軌下的路基(多年凍土)。
42題
解讀:本題以等高線地形圖為信息源,結合區域自然地理特征考查旅游活動安全防范問題。問題分析要立足區域,也就是說要在熟悉該區域的基礎上抓取區域主要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等特征,然后進行聯系分析推導結論。根據經緯度和海拔,可以判斷圖示區域為青藏高原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從地質災害多發的角度來說,該地區位于板塊交界處,多地震,山體破碎,故又多滑坡等,從氣象災害角度,該地區是受夏季風——西南季風影響的地區,降水多且多暴雨,故該地區又多山洪、雪崩等,當然有水的參與,山區也多泥石流。
答案:可出現山洪、滑坡和泥石流、雪崩、落石和地震等風險。該季節當地受西南季風影響,降水多且多暴雨,強降雨可誘發山洪。該地地處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多地震,山體破碎,在強降水條件下可出現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該地山體高大,地勢陡峻,山上多冰川及積雪,受夏季水汽充足影響,山上降雪量、融雪量均增加,易出現雪崩、落石等災害。
43題
解讀:本題以地圖提供“某區域”及“M城”的位置信息,以統計圖提供M城氣候特點的信息。通過讀圖獲取有用信息是答題的前提。試題中規中矩,考查選修地理的主干知識,主要從氣候、地形、河流特征、風暴潮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根據M城市的氣候資料可知,M城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夏季,多暴雨,這是造成洪災的氣候原因;從該城市所處的位置來看,該城市位于河口附近,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從含沙量來看,該河上游地區地勢落差大,河流侵蝕強,多泥沙沉積;另外,從海域環境看,海灣地形口大內小,在夏季風的作用下,多風暴潮,河口地區易受海水頂托作用,加劇洪災面積。
答案:當地為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河流上游流域面積廣,集水范圍大,夏季河流來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M地地形平坦,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灣地形影響風暴潮多發,河口地區受海水頂托作用明顯。
44題
答案:我國南方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豐富,流水侵蝕作用強烈。在開挖石料之前,應收集表層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過程中,可建設圍墻以防止水土流失。堆放棄料后,應對棄料進行壓實,把收集的土壤平鋪到棄料上,并施加有機肥保持土壤肥力,以利于復耕復種。
(上接第36頁)
點搬進課堂,無疑會給課堂教學增添亮色。2013年1月大范圍灰霾籠罩中國;中國“西氣東送”工程輸氣突破173億立方米;國內首創大幅面全開豎版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發行;釣魚島、黃巖島問題等,都可以為課堂教學服務。
四、通過古詩詞創設
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的瑰寶,古詩詞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古詩詞創設生活情境 ,會把學生帶入一種美好的意境。學習“我國的氣候特點”時,引用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促使學生思考:為什么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呢?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
創設生活情境的素材很多,教師如果有心,注重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注重自己生活素材的積累,一切皆可信手拈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揭示出已知的東西跟新的東西之間的內部的深刻的聯系,是激發興趣的奧秘之一。”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把新知識滲透到奇妙有趣的情節、場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自信,其核心就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因此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