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質檢出版社 姜立梅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可以在各類批發市場、商店、商場買到需要的東西。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各種各樣的服務讓人眼花繚亂。在淘寶、京東、1號店等網上商城,映入眼簾的商品可能有很多都不曾見過,乍一看,還會驚詫于創造、制造者的聰明,但細想一下會發現,這些東西值得信賴嗎?都有標準嗎?不見得。“三無”或“多無”產品充斥市場,在網上購物時,更是會買到很多無商品名稱、無尺寸、無價格、無型號、無注意事項等信息的近乎“全無”的產品,相信很多人都曾上過這樣的當。這些只有當消費者拿到商品檢查時才能發現,想要退換貨卻為時已晚,只有受騙的感覺,可能會發誓下次再也不在網上買東西。
現如今人們的吃、穿、住、用、行,都離不開商品的交流和交換。不像古代,有些東西能夠自給自足,現代社會已經離不開別人制造提供的東西。一件商品從最初的構思到設計生產,質量檢查合格后的出廠運輸、倉儲管理,再到市場銷售,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中間已經經歷了無數環節,途經無數人之手。換言之,整個環節都離不開經手人的負責。拿什么負責?行業道德或相應的標準與規則。生產環節需要相應的生產標準或者企業標準,這是生產企業需要的;出廠檢驗環節需要相應的產品標準,這也是生產企業需要的;運輸倉儲環節需要相應的物流行業標準,這是物流企業需要的……
太多商品標準的缺位,讓人不放心。買東西的時候,在價格和質量之間,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高質量的產品離不開嚴格的標準或者規范等的執行,有章可循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所以,制定標準的目的就是規定明確且無歧義的條款,以便促進貿易和交流。
在家電行業,多類電器都是“有產品、無標準”。無論產品標準還是售后標準,幾乎都是“產品先行,標準滯后”。對新興產品而言,相關標準的缺位現象尤其明顯。例如,豆漿機在市場上存在多年,是相當普及的產品,但關于該產品的國家標準GB/T 26176《豆漿機》在2011年6月1日才正式實施。同樣,平板電視在被納入“三包”產品范圍之前,生產企業在售后質量保證方面的“各自為政”導致消費糾紛頻發,相關部門調節、處理也無據可依。2010年底頒布的GB 24850《平板電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也因其當時“只能”淘汰約15%的高能耗產品而被人質疑“標準滯后”,于是在2013年又組織19家(2010版的起草單位有15家)單位參與修訂,起草了2013版的《平板電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代替了2010版的標準。據了解,在缺乏統一特別是強制性標準的情況下,家電廠商所執行的多是自己的標準,或者是少數企業“聯盟性遵守”。
人民群眾對質量安全需求日益增長,質量檢驗離不開標準,所以,社會各界就需要更多的標準不斷發布和實施。但產品生產之迅速,加之標準的發布和實施存在一定的滯后期,導致標準跟不上產品,“產品先行,標準滯后”現象普遍存在。
有了產品,如果標準不能及時出臺,就會造成混亂。例如,夏天售賣的防曬服品種繁多,但該市場魚龍混雜,產品參差不齊。較大品牌的戶外產品一般還會標注相應的產品信息,然而大多數低價的防曬服,根本沒有廠址、廠名和質量合格證,屬于工商部門定義的典型的“三無”產品,相關防曬值的標識就更不用說了。在相關行業或產品還未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之前,大多數防曬服都沒有標注防曬值,主要原因是我國防曬服市場標準化程度不高,而且相關監管也不嚴格造成的。
再如,日漸興盛的干細胞存儲行業,雖是一個朝陽產業,但是目前國內并沒有出臺與干細胞存儲直接相關的標準。干細胞存儲包含采集、運輸、制備、檢測、凍存等多個環節,由于標準的缺位,各家干細胞存儲庫(包括臍帶血庫)無論在流程、設備還是技術上都難以統一,各有各的標準。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學者、專家已經意識到目前干細胞存儲行業亟待標準統一的現狀,正積極向國家與政府提出建議。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觀察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標準缺位幾乎成為共性問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嘴巴越來越刁,新鮮、好吃、沒吃過的才是好的。但我國目前的食品您覺得安全嗎?不見得。微信、微博等上面經常看到太多的轉基因食品圍繞著人們。轉基因是人類的進步,但它也是雙刃劍,現在食用的人或者動物都是試驗品,功過還要后人才能評說。關于轉基因的國家標準,目前能找到的數量,似乎遠少于轉基因食品的種類數量。
通常,標準滯后是一個行業陷入混亂、無序競爭、發展停滯的現象之一。如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等沒有跟上,就會讓不法分子鉆了空子,使監管更加不利,使亂象橫生的市場更亂,最終受害的是買單人——消費者。沒有標準可依時,考驗的就是生產企業的責任心,尤其是企業負責人的責任和擔當。但在當前物欲橫流的時代,沒有約束和監管的話,責任和擔當就是空話。
如果標準缺位,生產企業無章可依,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設計,滿足顧客需求就可以,這是對消費者極大的不負責任。但也不能沒有標準就抑制產品的生產,因為消費者是有需求的。怎么辦?這似乎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哲學問題。有了產品就會促進標準的形成和規范化。同時,有了標準又會反作用于產品,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
通常,一項標準的產生一般經歷以下過程:先有了某一種新產品,一旦被市場接受,最初的生產者就會獲得利益,于是就會有更多的企業參與生產,但因沒有標準可依,就會生產出各種各樣的產品,如果出現問題,才會有國家相關部門的介入,一查沒有標準,于是就呼吁起草相應的企業標準、行業標準、產品標準或者國家標準。經過一段時間的擬定審核,標準開始發布實施,于是,某個行業、企業、產品或國家,就有了相應的標準或法規。但相比于新生事物誕生速度之快,立法、標準的出現就有一定的滯后期。這個滯后期就是標準缺位的空當。
以食品安全標準為例,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不同于其他標準,它有一定的特殊性。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需要很長的過程,從標準立項到采集數據,從動物實驗到得出數據,再從專家審議到衛生部討論,直至最后確定,一年能制定完成的可能就幾個。而且很多地方沒有合格的檢測儀器,有標準也相當于無。
如果國家有標準,就優先參考國家標準。如果國家沒有標準,則首先參考國際標準,其次是國外標準,最后還有一個統一的最低限度標準。但是我國的法律在這方面沒有規定,這也是不足之處。
日常用品中,有多少東西是有標準的?又有多少東西是沒有標準的?在產品出現問題,生產企業被查處時,標準缺位會增大政府部門的監管難度。例如,企業具體錯在哪?怎么懲處企業?拿什么標準懲處?如果標準缺位,質量是否合格都沒有判定依據,執法部門更沒有懲處依據了。
在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以及國家標準組成的標準體系中,一方面,處于上位的標準(如國家標準)不應該成為各種利益集團制造市場壁壘的工具,從而成為企業創新精神的絆腳石;另一方面,處于下位的標準(如企業標準)也謹防成為偽創新的保護傘。解決這個問題,其實考驗的是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能力。企業標準滿天飛的局面在家用電器、食品、化肥等領域都非常突出,這些行業都急需國家標準。
切實解決標準缺位問題,需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加快標準的制訂,針對已經形成規模和一定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及時制定相關標準,以規范其生產和使用,為正常競爭和消費者安全提供保障。
解決標準缺位問題,還需要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縮短某些標準的審批時間,簡化程序,盡快發布。同時,也需要借鑒國外已有標準,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以修改采用或者等同采用,先解決“無”標準的問題,再針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提高標準的實用性。
[1] GB 1.1—2009 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S].
[2] GB 26176 豆漿機[S].
[3] GB 24850 平板電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