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真
摘 要:基于農業生產對氣象條件的敏感性和依賴性,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減產波動高達10%~20%. 因此,著力關注氣象與“三農”的關系,簡要分析了當前氣象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如何讓氣象在為“三農”服務中發揮更大的優勢,這是氣象部門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以此為出發點,粗略探討了氣象與“三農”的關系。
關鍵詞:氣象服務;三農;現代農業;氣象災害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3.045
1 氣象在“三農”中的重要性
我市氣象災害頻發,屬于受氣象災害威脅最嚴重的地區。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暴雨、雷電、冰凍、干旱和高溫等自然災害頻繁出現在我市,對我市的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破壞,嚴重威脅了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氣象服務水平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效率,進而決定了農村的發展速度和農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見,進一步加強氣象服務,使之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這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的個人收入,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積極提高氣象的保障性
2.1 加強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工作
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提高作物產量,保證其品質,還要保證生產效率,保持農業生態平衡。鑒于此,作為氣象部門,應在農事季節和生產環節的關鍵部分做足準備,準確、及時地判定臺風、干旱、暴雨和病蟲害等嚴重威脅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并及時將相關消息告知農民。地方政府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設立現代農業氣象示范基地,并購置一些氣象觀測設備和儀器,使農業氣象服務設施進入現代化電子信息時代。同時,還要不斷創新服務載體,在改進服務機制的基礎上,不斷健全和完善聯系卡制度的相關工作,大力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強化其系列化、針對性、實用性的特點。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研究防災減災這項工作,獻計獻策,制訂出最佳的方案指導農村農業生產的氣象服務工作,減輕農業災害造成的損失。
2.2 開發農業氣候資源的生產潛力
精細劃分農業氣候資源,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突出主導產業的地位,引領主導產業不斷向前發展。根據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強化災害風險評估力度,并將其納入城鎮建設、重大的農業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避免或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積極評估農村的可用資源,增強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充分認識空中云水資源在農業生產,尤其是在抗旱問題上所起的巨大作用。要積極開發、研究運用空中云水資源的方法,明確人工增雨的重要性,努力完善人工降雨的裝備和相關人員配置,有效發揮人工降雨在農田抗旱、水庫蓄水、高溫降暑和生態改良等方面的作用。
3 全面提高農村氣象災害防御水平
3.1 健全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組織體系
防災減災的成功關鍵取決于防災減災過程中組織體系的運作情況。因此,建立一整套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織體系十分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兩點:①要重視對農村干部及相關人員等進行氣象災害預防知識的培訓工作,建立一支理論基礎扎實,有豐富的防災減災工作經驗的隊伍;②制訂應急預案,落實氣象災害預案演練,加強農民預防氣象災害、躲避氣象災害的能力。
3.2 拓展農村氣象信息發布渠道
當下,農村經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與城市相比,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落后。因此,要讓城市的基本公共氣象服務延伸至農村,保證農村氣象信息的及時、實時發布和接收,同時,也要不斷擴大氣象災害信息在農村的覆蓋范圍。氣象部門要采取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與多個部門緊密合作,共同完成氣象信息的發布和傳播。
4 做好為“三農”服務的保障措施
4.1 細化組織職能
“三農”服務工作與其被置于何種位置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地方政府充分認識到氣象服務的重要性,并在實際工作中努力執行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氣象服務在農業生產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甚至廣電等部門,都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互相配合,加強溝通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集合所有力量推動氣象為“三農”服務的進程。
4.2 提倡科學研究
科技創新對事物的發展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實地考察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綜合防御體系,并及時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要深入研究農業氣象的關鍵技術,同時,合理規劃試驗基地,積累氣象數據,并根據相關分析,將所得數據用于大范圍的農業生產中,為提高農民的個人收入提供科學的保障。
4.3 加大資金投入
在財政支出方面,地方政府要將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項目資金考慮在內,以此來安排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和防御等工作。同時,要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額度,讓氣象部門有足夠的資金用于氣象災害預防體系的建設,以便更好地為“三農”服務,進一步減少氣象災害給農民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
5 結論
“三農”的發展有賴于氣象服務的水平,氣象服務的水平直接決定了“三農”的發展前景。“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是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因此,氣象部門要集思廣益,多調研、多探討,保證其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發揮其應有的優勢。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