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田 豐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收錄在1981年版《魯迅全集》里的《俄文譯本〈阿Q 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一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我的小說出版之后,首先收到的是一個青年批評家【4】的譴責;后來,也有以為是病的,也有以為滑稽的,也有以為諷刺的;或者還以為冷嘲【5】,至于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的心里真藏著可怕的冰塊。[1](P82)
在這篇文章下方作了如下注釋:
【4】青年批評家 指成仿吾。他在《創(chuàng)造季刊》第二卷第二號(一九二四年二月)發(fā)表的《〈吶喊〉的評論》一文中說:“《阿Q 正傳》為淺薄的紀實的傳記”,“描寫雖佳,而結構極壞?!?/p>
【5】《阿Q 正傳》發(fā)表后,曾出現(xiàn)這樣一些評論:如張定璜的《魯迅先生》說:“《吶喊》的作家的看法帶點病態(tài),所以他看的人生也帶點病態(tài),其實實在的人生并不如此?!保ㄒ娨痪哦迥暌辉氯铡冬F(xiàn)代評論》一卷八期)馮文炳的《吶喊》說:“魯迅君的刺笑的筆鋒,隨在可以碰見,……至于阿Q,更要使人笑得不亦樂乎?!保ㄒ娨痪哦哪晁脑率铡冻繄蟾笨罚┲茏魅说摹栋 正傳》說:“《阿Q正傳》是一篇諷刺小說……因為他多是反語(irony),便是所謂冷的諷刺——‘冷嘲’。”(見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九日《晨報副刊》)。[1](P86)
2005年版中除了將其中的“一九二四”等中國數(shù)字改作阿拉伯數(shù)字“1924”等之外,只是在“指成仿吾”之后加上了“參看本卷第212 頁注【96】 ”,其余部分完全一樣。而注【96】是成仿吾的生平簡介及主要文學批評創(chuàng)作情況的簡要介紹,與《阿Q正傳》之間沒有直接關聯(lián),可以視為對成仿吾個人情況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延伸閱讀。因而單就本文而言,可以將1981年版和2005 版合并在一起進行討論。
首先,我們先看魯迅的原文,他明確點明是在受到“一個青年批評家的譴責之后”—— “后來”——方才有了“也有以為是病的,也有以為滑稽的,也有以為諷刺的;或者還以為冷嘲”等等對于《阿Q 正傳》的批評文字出現(xiàn),也就是說這些“病的”“滑稽的”“諷刺的”“冷嘲的”等等評論與青年批評家的“譴責”之間必然有著時間上的邏輯關系,也即必須是“譴責”在先,而其他的評論在后方能符合魯迅文章的本意。注【4】中業(yè)已明確文中的“青年批評家”實為成仿吾,他的批評文章《〈吶喊〉的評論》刊發(fā)時間是在1924年2月,那么與之對應的注【5】中一系列文章的刊發(fā)時間都應當在此之后。照此標準來看,張定璜、馮文炳的批評文字發(fā)表時間分別為1925年1月和1924年4月,都是符合這一要求的,但周作人的《阿Q 正傳》一文刊發(fā)的時間卻是在1922年3月,較之成仿吾的文章足足早了近兩年,顯然是不符合“后來”這一硬性要求的。
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辨析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不僅注【4】和注【5】這兩個注釋之間不能自洽,而且注【5】和魯迅的原文之間也相互矛盾。
眾所周知,《阿Q 正傳》是于1921年12月4日起在《晨報副刊》“開心話”欄首次刊登,自第二期起又移入到“新文藝”欄,直到1922年2月12日方才全部完結。周作人則在是年3月份即寫出題名為《阿Q 正傳》的批評文章,不可謂不迅速,他自己也認為該文“大概是說‘阿Q 正傳’很早的一篇文章”[2](P110),而且在《晨報副刊》(1922年3月19日)上公開發(fā)表前“當時經(jīng)過魯迅自己看過,大抵得到他的承認的”[2](P111)。但是問題在于,魯迅文中已經(jīng)明確說是在“我的小說出版之后”,《阿Q 正傳》如果在1922年2月12日全部連載完結后馬上即出單行本,那么周作人的《阿Q 正傳》一文也許還能趕在“出版之后”,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魯迅將《阿Q 正傳》連同其他小說收入在《吶喊》中結集的時間是1922年12月,正式出版則已遲至1923年8月,較之周作人《阿Q 正傳》一文整整晚了一年有余。
之所以造成如此相互矛盾的情況,無非有兩種可能:其一,注【5】中有誤,不應當將周作人的批評文章忝列其中作為例證,責任在作出這兩條注釋的注者。
果真如此的話,補救的辦法則是需將注【5】中周作人的這篇批評文章剔除,另選其他人的當作例證,這樣一來便可徹底解決現(xiàn)在所面臨的原文與注釋以及注釋與注釋之間的雙重矛盾。那么重新遴選出的批評文章需要滿足的兩個必要條件是:首先,刊發(fā)時間必須是在成仿吾批評文章發(fā)表之后到魯迅寫出《俄文譯本〈阿Q 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一文之前,也即1924年2月28日到1925年5月26日之間;其次,其文章內容必須涉及對《阿Q 正傳》是“諷刺”特別是“冷嘲”的評價。筆者為此專門進行了搜集挖掘,結果發(fā)現(xiàn)在此期間,除了在《學生雜志》和《晨報副刊》等刊物上有幾篇簡短的書報介紹之外,真正稱得上是評論文章的只有以下幾篇:1、馮文炳刊發(fā)于《晨報副刊》(1924年4月13日)上的《雜感:“吶喊”》;2、天用刊發(fā)于《文學旬刊》(1924年10月27日)上的《桌話:六、“吶喊”》;3、張定璜刊發(fā)于《現(xiàn)代評論》上的《魯迅先生》(分成上、下兩個部分,刊發(fā)時間分別為:1925年1月24日和1925年1月31日)。但遺憾的是,這三篇評論文章都未涉及對《阿Q 正傳》的“冷嘲”的評價,不符合條件。其中馮文炳和張定璜的文章在注【5】中已經(jīng)標出。馮文此處暫不贅述,而張文有以下兩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首先,張定璜在所作的《魯迅先生》這篇評論中除了說魯迅的小說帶有“病態(tài)”之外,還明確揭示出魯迅創(chuàng)作的《阿Q 正傳》等小說中有“諷刺”手法的采用,“至于他的諷刺呢,我以為諷刺家和理想家元來是一個東西的表里兩面。我們不必管諷刺的難受不難受,或對不對,只問諷刺的好不好,就是說美不美。我不敢說魯迅先生的諷刺全是美的,我敢說他的大都是美的”[3]。而再對照魯迅原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是將“病的”“滑稽的”“諷刺的”與“冷嘲”用分號隔開的,而張定璜的文章恰好涵蓋了“病的”和“諷刺的”,可以同時作為持有這兩種觀點的例證。“冷嘲”既然是單獨列出來的,那么應該是單獨為此找尋例證的。但是,無論馮文還是張文都無涉及對于“冷嘲”的評價。
天用在文中這樣評論道:“《阿Q 正傳》雖然最出名,我可覺得它有點自覺的流露,并且它刻畫鄉(xiāng)紳的地方作《儒林外史》的人也可以寫的出來,……”[4],話語間頗有些不以為然之感,但既沒有說明它是“諷刺”,也沒有說是“冷嘲”;此外,對于小說文體方面,他也只是籠統(tǒng)地說《阿Q 正傳》稍嫌過火,沒有一星半點涉及到“冷嘲”。
那么是否是由于搜尋力度不足而有所遺漏呢,這種可能也不能說絕對沒有,但基本上是可以排除的。曾秋士在發(fā)表于《晨報副刊》(1924年1月20日)上的《關于魯迅先生》一文中就曾這樣說過:“魯迅先生的《吶喊》,出版快半年了。聽說買的人雖然很多,但批評的去未見十分踴躍。就是那些以中國將來的批評家自命的人,也還沒有什么動靜”[5]。曾秋士之言確非信口開河。實際上,早在《阿Q 正傳》還在連載之時,就有讀者給茅盾寫信,迫切希望魯迅的《阿Q 正傳》能夠出版單行本,而茅盾回復讀者說:“魯迅先生做的小說,聽說將由新潮社出版,想來《阿Q 正傳》也收在里頭的。”[6]在眾多如此熱心的讀者的熱切期望下,《吶喊》自出版之后自然很快便已售罄,不到一年時間再版后“印三千部,出版未滿一周,已消去二千余部了”[7]。而且,讀者又多對其中的《阿Q 正傳》一文青睞有加,《學生雜志》上介紹《吶喊》時便在文末說:“本志讀者常常寫信來問的《阿Q 正傳》里的阿Q,也可從這本書里和他見面”[8]。但也正如曾秋士所說的那樣,雖然《吶喊》的銷量并不為少,但評論界卻一時間出奇的平靜。1923年10月,郁達夫在收到新潮社寄來的《吶喊》一書后曾專門致信周作人,說他打算寫一篇《讀〈吶喊〉因而論及批評》在《創(chuàng)造周報》上發(fā)表,以“思為魯迅君盡一分宣傳之力”[9](P36),幫助打開上海的銷路,但最后卻沒了下文,不了了之。這多少未免有些讓人感到遺憾,郁達夫如果真能寫出該文并趕在成仿吾之前在創(chuàng)造社的刊物《創(chuàng)造周報》上發(fā)表的話,魯迅與創(chuàng)造社的關系很可能是另一番面貌,作為熟悉創(chuàng)造社和魯迅間矛盾沖突來龍去脈的見證人,郁達夫就曾說過:“創(chuàng)造社和魯迅的糾葛,系開始在成仿吾的一篇批評,后來一直地持續(xù)到了創(chuàng)造社的被封時為止”[9](P23),而成仿吾的這篇批評正是注【4】中標示出的《〈吶喊〉的評論》。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命定的。不過,郁達夫的信卻也透露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吶喊》在批評家云集的上海銷路并不通暢,而這勢必會直接影響到更多評論文章的出現(xiàn),這也難怪刊發(fā)評論文章的刊物多在北京。
如此說來,魯迅文中所說的“冷嘲”所指的無疑應該即是周作人所寫的《阿Q 正傳》。
基本排除這第一種可能之后,那便只剩下另一種可能,即其二,魯迅的原文有誤,他在為王西禮翻譯的俄文版《阿Q 正傳》撰寫序文時,由于相隔較長,記憶難免存在偏差,因而將《阿Q 正傳》出版前后的批評文章混在了一起,由此造成行文錯誤。而注者在對該文進行注釋時并未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只是根據(jù)魯迅原文所說的“諷刺”“冷嘲”對應擇取周作人的文章進行注解,以致同樣造成錯漏。
對此,首先有必要補充說明的是,成仿吾實際上也并非是第一個對《阿Q 正傳》進行“譴責”的人,事實上早在《阿Q 正傳》還在《晨報副刊》上連載時就已經(jīng)有了批評文字出現(xiàn)?!缎≌f月報》主編沈雁冰在接到讀者譚國棠寫于1922年1月2日的來信后,將他的回信與來信一起刊發(fā)在《小說月報》第13 卷第2 號上(1922年2月10日),也即《阿Q正傳》于2月12日完成連載前兩天便已刊印出來,比周作人的那篇文章還要早一個月,這也是我們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關于《阿Q 正傳》的批評文章。譚國棠這樣評價道:“《晨報》上連登了四期的《阿Q 正傳》,作者一支筆真正鋒芒得很,但是又似是太鋒芒了,稍傷真實。諷刺過分,易流入矯揉造作,令人起不真實之感,則是《阿Q 正傳》也算不得完善的了”[10]?!栋 正傳》在《晨報副刊》上一共刊載了九期,第四期是《戀愛的悲劇》,也就是說在《阿Q 正傳》連載還不到一半時譚國棠即已寫出這篇簡短的帶有評論性質的讀者來信,而從他所作的評論文字的內容來看,也的確帶有些許“譴責”意味,但較之成仿吾在《吶喊》出版后所作的“譴責”文章而言卻又要溫和許多。魯迅對于譚文沒有作過任何回應,成仿吾的批評文章卻成為引發(fā)起魯迅與創(chuàng)造社持續(xù)數(shù)年激烈論爭的導火索,甚至在十年后魯迅對此仍然念念不忘,1935年魯迅在《故事新編·序》中寫道:“我們的批評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創(chuàng)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幾斧砍殺了《吶喊》,只推《不周山》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且還輕視了這位勇士的原因?!恫恢苌健返暮蟀胧呛懿萋实?,決不能稱為佳作。倘使讀者相信了這冒險家的話,一定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于是當《吶喊》印行第二版時,即將這一篇刪除;向這位‘魂靈’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著‘庸俗’在跋扈了”[11](P353-354)為了給成仿吾“當頭一棒”,魯迅甚至不惜將《吶喊》初版本中唯一獲得成仿吾首肯的《不周山》一文抽去,由此可見成仿吾的“酷評”的確給魯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傷痛。
實際上,不僅魯迅因成仿吾的這篇文章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甚而還波及到周作人。周作人原本已將《阿Q 正傳》這篇重要的批評文章收入在他的文集《自己的園地》里(排在第8 篇位置)①俞兆平在刊于《文藝研究》 2009年第8 期的《越界的庸眾與阿Q 的悲劇》一文有這樣一段文字,“文章本來也已收到文集(指《吶喊》——引者)里,作為晨報社叢書發(fā)行了,但為避嫌計也在第二版時抽了出來,不敢再印”,括號中的引者語——“指《吶喊》”是對周作人文章說法的誤讀,且不說《吶喊》初版本中根本沒有這篇文章,周作人自己業(yè)已明確說明《吶喊》是由北大新潮社出版的,而他的《阿Q 批評》這篇文章卻是收入到自己的文集《自己的園地》里并作為晨報社叢書出版發(fā)行的,兩者之間并無交集。,并于1923年9月作為晨報社叢書第11 種發(fā)行,但因《吶喊》受到成仿吾的猛烈批評,周作人為了避免引火燒身起見在二版時將該文“抽了出來,不敢再印”[2](P111),因而對于周作人的這篇文章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①周作人自己為找尋這篇文章也費了很大的周折,他“只知道這曾經(jīng)收在阮無名編的《新文壇秘錄》里,可是這書也很是難找”。(周作人:《關于〈阿Q 正傳〉》,參見張明高、范橋編:《周作人散文(第二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版,第244 頁。)周作人所說的阮無名真名錢杏邨,在由他編撰而成的《中國新文壇秘錄》一書中的首篇文章即是《周作人與阿Q 正傳》,在開頭他這樣寫道:“周作人對于《阿Q 正傳》的意見究竟怎樣呢?這問題的提出,我想是很有興味的吧。然而困難得很,在周作人的著作里,找不出他對于魯迅這一篇小說的意見。他的最初的批評集《自己的園地》(一九二三)里沒有,他的最近的講演《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一九三二)里,雖然第五講是《文學革命運動》,講到‘新青年雜志的刊行和文學革命問題的提出’,……卻也沒有提到魯迅的小說。在李何林編的《魯迅論》里,同樣的沒有周作人的文章”。(阮無名:《中國新文壇秘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1 頁)由此可見當時即一文難求的真實情狀。錢杏邨則是通過在中華圖書館協(xié)會刊行的《文學論文索引》中看到了《自己的園地》初版本目錄后,方才確信有這篇《阿Q 正傳》的批評文章存在的,但對于具體原因則不得而知。之后錢杏邨根據(jù)發(fā)表在1922年3月19日《晨報副刊》上的原文全文抄錄下來。。但他這篇文章既已經(jīng)過魯迅本人閱覽,而且又的確是“很早”的一篇關于《阿Q 正傳》的批評文章,那么勢必會給魯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因而在寫作《俄文譯本〈阿Q 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一文時他將周作人文章所持的觀點單列出來便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他在文中強調也有論者“或者還以為冷嘲”的,但卻忽略了時間的先后順序,以至造成了行文錯誤。其實,周作人對《阿Q 正傳》是“冷嘲”的評價,竟使魯迅“自己也要疑心自己的心里真藏著可怕的冰塊”[1](P82),從這一點來看,周作人的批評文章并非像他自己所認為那樣“大抵得到他的承認的”。
總而言之,通過辨析我們發(fā)現(xiàn)魯迅所作的原文本身是存在著錯誤的,而《魯迅全集》1981年版和2005年版都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由此也導致《魯迅全集》中注【4】、注【5】這兩個注釋以及注釋與原文間存在著明顯的疏漏。
[1] 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A].魯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 周作人.關于阿Q正傳[A].魯迅的青年時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7.
[3] 張定璜.魯迅先生[J].現(xiàn)代評論,1925,(1)(8).
[4] 天用.桌話:六、“吶喊”[J].文學旬刊,1924,(145).
[5] 曾秋士.關于魯迅先生[J].晨報副刊,1924-01-20.
[6] 雁冰.致呂兆棠[J].小說月報,1922,(13)(11).
[7] 文學書介紹:吶喊[J].晨報副刊,1924-07-11.
[8] 書報介紹:吶喊(魯迅著)[J].學生雜志,1925,(12)(1).
[9] 郁達夫.回憶魯迅[A].郁達夫談魯迅全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0] 譚國棠.通信[J].小說月報,1922,(13)(2).
[11] 魯迅.序言·故事新編 [A].魯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