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毫無疑問,今日滬指暴跌主要受清理融資融券所致。血流成河過后,究竟A股是風格切換,還是開啟新的調整?
如果說本周一上午創業板指數高調上漲,還能給投資者一絲慰藉,那么(1月20日)下午創業板最終也抵擋住下跌的漩渦則加大投資者的迷惘。
創業板被視為成長性、小盤股的集中營,在“風吹起大象”的旅程中,從去年10月至今,創業板指數不僅沒有漲,反而出現微跌。理論上風水也該輪流轉了,但在利空沒有消化前,據此判斷風格切換或需時間檢驗。
因為判斷是否風格轉換的關鍵在于杠桿資金停留在何處。從數據統計來看,主板、中小板、創業板融資余額占整體A股自由流通市值比例分別為8%、5%和4%。這也意味著不單單主板是杠桿資金重災區,創業板、中小板亦沉淀不少資金。
這是否意味著開啟新的調整?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梳理本輪杠桿資金的負面影響。除了杠桿資金的瘋狂增加泡沫風險外,例如A股已位列全球杠桿率最高的市場之一。更重要的是,資金推動股市過度上漲已對貨幣政策產生干預。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去年12月份12.2%的M2增速偏低。M2究竟多少合適?經濟學界中,普遍將GDP增速和通貨膨脹率聯系起來,通常的標準是GDP+CPI數字相加,再預留多出1、2兩個百分點作為制定M2水平的依據。例如2014年政府工作目標將M2設定為13%,GDP為7.5%,CPI為3.5%。假如GDP為7.5%、CPI為1.5%計算,M2增速應該在11%左右。從這個角度來看,M2增速其實并不低。
那么問題出在那里?顯然,表面上看是CPI(通貨緊縮)拉低M2正常水平。實際上,問題的癥結出現在股市上。
一方面,解決通貨緊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息、降準。但是降準、降息的效果最終被股市所吸走。實體企業融資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而在股市急劇走高之際降準或降息,可能會火上澆油,并損及金融穩定。
另一方面,資金杠桿推動股市大幅上漲,也創造了大量貨幣信用。去年10月份的時候,兩融余額只不過3000億左右,而短短三個月過后,兩融余額飆升至1萬億元規模。但是,M2從10月到12月僅僅增長了1.9萬億。這意味著兩融在三個月激增的7000億元,有超過1/3的貨幣供應是通過股市間接創造的。
由于宏觀經濟下行、通貨緊縮、社會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等壓力,未來降準、降息是大概率事件。適度降慢A股上漲幅度,可能為貨幣政策鋪路。
資金推動股市過度上漲已對貨幣政策產生干預,短期內,投資者首要的是控制倉位,靜觀市場變化。(本文作于2015年1月20日,由騰訊·財經觀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