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瑞士當地時間1月21日下午,在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年會,并發表題為《維護和平穩定,推動結構改革,培育發展新動能》的特別致辭。李克強總理在致辭中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有世界經濟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也有內在的經濟規律。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經濟新常態,是李克強總理此行對外釋放的主要信號之一。
讓世界傾聽達沃斯的中國之音
李克強以總理身份首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的意義重大,尤其是在當前世界經濟疲軟、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李克強總理在以全球新局勢為主題的達沃斯年會中,向世界各國傳遞著中國信心。
近年來,金融危機已經成為了常態,經濟震蕩周期已經從歷史的數十年一次縮短到數年甚至數月就發生一次。而中國長盛不衰的經濟增長也令國外倍感焦慮,如果中國這一龐大經濟體也出現問題,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將受到重大沖擊。
在李克強總理出席達沃斯年會這一時間點上,我國公布了2014年的重要經濟數據。盡管我國2014年GDP增長7.4%創24年新低,但能夠長時間保持超過7%的正增長,令中國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催化劑。李克強總理在此次達沃斯年會中通過介紹中國的經濟形勢,闡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闡明我國經濟向好的積極趨勢,以增強全球對我國經濟和新興經濟體發展前景的信心,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認識、理解和支持,更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外交領域的地位和話語權。
從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經濟增速依然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從人均水平來看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這也意味著我國的經濟發展還有巨大的空間,同時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積極作用絲毫不可低估。
李克強在達沃斯的致辭中,還透露出中國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這一信號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重要組成部分,意即中國經濟發展不再以GDP增長作為主要目標,而是追求更高的增長質量,進行更好的發展。向國際社會闡述清楚這種新常態,有助于增強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打消疑慮。
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經濟體在全球崛起,金磚國家的經濟發展也一度讓世界眼前一亮,如何與發展迅速的新興經濟體進行合作也成為多國研究的課題。
盡管我國經濟在全球的地位逐漸增強,但我們還需要看到我們自身不足,這也是外界所擔憂的。首先,我國在2014年推出了大量改革舉措,讓社會各界對我國改革充滿預期,如果這些預期不能真正落實就將成為泡沫,影響到我國的經濟質量。其次,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加大,很多資產投向了有問題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項目,成為了改革阻力。再次,我國已經出現通貨緊縮現象,盡管離真正的通縮很遠,但已經讓國際社會有所憂慮。
在此情況下,李克強總理通過在達沃斯年會中向全世界釋放信息,表達中國在“新常態”中的種種決心,勢必能掃除種種籠罩在世界各國的陰霾,為世界經濟發展刻上中國烙印。
2015-2020年中國經濟全面新常態
在對當前經濟態勢的判斷上,我曾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等,在2015年1月15日南京“引領·創新—新常態下中國大宗商品發展權威論壇”活動上展開過積極對話。
周文重從分析世界經濟形勢入手,得出中國經濟增長雖有所放緩,但仍保持7%以上增速的結論。我則從當前并結合長遠的經濟態勢指出,中國經濟的任性大、潛力足和回旋余地大,過去長期高速發展破壞環境、浪費資源、暴力拆遷等,都有違市場經濟規律,從經濟未來發展來看,2020年無疑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經濟將由中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經濟更注重質量和效益。張燕生則在筆者的基礎上補充道:2014-2049是新三十五年,2014-2020是新三十五年的第一個關鍵階段,它決定中國改革的方向和發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經濟新常態是和過去的“舊常態”相對應的。1978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過去的三十五年中國經濟增速平均接近兩位數,所以過去的增長的常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速度。過去三十多年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資來拉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因此累積了不少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
如今消費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已經超過投資,未來中央將會繼續借助對消費的拉動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消費市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未來我國消費政策出現重大調整是完全可以確定的,并且會以“組合拳”的形式出臺一攬子新政策。
作為宏觀經濟微觀基礎的企業,要認識到個性化、多樣化消費將會漸成主流,因此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是企業制定戰略措施、調整產品定位時繞不過去的坎。企業在迎合個性化消費需求,必須注重兩點:一是突出產品品牌和內涵,二是保證產品質量。這不僅是企業爭奪和鞏固市場份額的需要,也是尊重消費者的表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新常態”,意在確定未來經濟主要依靠“創新驅動”的發展新思路,意味著必須讓創新接棒,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創新成為中國經濟根本動力的新常態下,只有通過科學認識新形勢,研判未來經濟走勢,才能夠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經濟從過去的舊常態走向一個相對寬松下的新常態,增長速度一定是要換檔的,這就意味著經濟的增長不會再像過去依賴投資拉動和出口拉動,更重要的是讓市場能夠發揮它的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從而依靠創新、消費等去拉動,通過形成的多方合力來驅動整個經濟的增長。
從當前經濟步入新常態的狀況來看,中國經濟工作的重心已轉移至追求質量和效益,不再是簡單地追求超高的增長速度。2015年的經濟工作的主基調是“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適應新常態,因此財稅改革、國企改革、價格改革、土地改革等都是2015年大刀闊斧式改革的重頭戲。
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向投資輸出國轉變,如“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歐亞高速運輸走廊,促進了相關承接國家產業升級和自主發展的能力,也推動著中國致力于建設更加開放和穩健型的世界經濟。
根據官方預計,未來10年,中國對外投資將高達1.25萬億美元。中國市場和資本對世界經濟而言,意味著巨大的經濟增長動能,中國將真正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致辭中所述,中國發展潛力巨大,會給世界帶來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