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
1月19日當天,券商股集體跌停,其中自然包括龍頭中信證券。20日,中信證券再度跳空下跌,收盤時下跌9.89%,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日,中信證券港股在前一日跌16.46%的背景下反彈5.93%,海通證券更大漲8.33%,收復1月19日失地
1月16日,證監會通報中信證券等12家券商因兩融業務違規被罰。同日,中信證券披露公告,其大股東在此之前1月13日-1月16日四個交易日內連續套現超百億。由于中信證券作為被處罰當事方,有條件比市場提前獲知被處罰的信息,中信證券大股東在其兩融業務被罰消息公布前拋售股票的做法,遭到市場人士的質疑,被認為可能涉嫌內幕交易。
大股東新年伊始忙套現
證監會通報2014年四季度兩融業務檢查結果,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3家公司存在違規為到期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問題,受過處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戶數量較多,對這3家公司采取暫停新開融資融券客戶信用賬戶3個月的行政監管措施。
同時,招商證券、廣發證券存在向不符合條件的客戶融資融券問題,并且受過處理仍未改正,且涉及客戶數量較多,證監會責令這2家公司限期改正。安信證券、中投證券因存在違規為客戶與客戶之間融資活動提供便利等問題,證監會責令這2家公司增加內部合規檢查次數。
證監會下達對中信證券兩融業務處罰的同日,中信證券披露遭到大股東高位減持。中信證券1月16日公告稱,大股東中信有限日前4次減持公司股票合計3.48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3.16%。據了解,中信有限4次減持套現金額超過110億。公告顯示,中信證券大股東中信有限分別在2015年1月13日-1月16日四個交易日內4次減持中信證券的股票。其中,1月15日減持數量最多,超過2億股。粗略估算,中國中信短短4個交易日累計套現中信證券約113億元,總金額為今年來上市公司股東套現之最。減持完成后,中信有限依然為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但持股比例由20.3%下降至17.14%。
中信證券大股東減持引起市場嘩然,然而,中信證券并不是孤例。在滬指一路高歌猛漲之際,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戰略投資者乃至管理層卻正忙著套現。數據顯示,在2015年剛剛過去的兩周之內,兩市177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已減持378次,累計套現市值高達218億元。
除中信有限之外,南京高科1月7日減持中信證券400萬股,交易均價約36.4元/股,套現總額約1.46億元。南京高科在公告中表示,這一筆交易產生的凈利潤約9400萬元,約為公司2013年度凈利潤的20%。
精準減持惹爭議
中信證券非銀行金融首席分析師研報 “開槍”指出券商股估值過高、評級“中性”,1月19日中信證券百億元拋單壓頂成交僅14.71億元,20日又近乎跌停卻天量成交352億元。至此,質疑中信證券的聲音此起彼伏:大股東是否提前知內幕、減持A股是否意在增持H股、研報領頭唱空券商股是否另有目的?
WIND數據顯示,20家A股上市券商的最新總市值是1.8萬億元,而中信證券的總市值是2940億元,占上市券商總市值的16.05%。然而面對“黑色星期一”大盤大跌以及券商股暴跌局面,中信證券跌停收盤的成交額只有14.71億元。而當日券商板塊的總成交額是301.88億元,中信證券的成交額只占4.87%的比重。20日中信證券同樣以跌停收盤,然而成交量卻高達352億元,券商板塊的總成交額是1063.7億元,中信證券成交額所占比重高達33.09%,其中內盤466萬手,外盤844萬手。
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投資者對券商板塊的拋售情況更加劇烈,但是交易量卻比上個交易日放大3倍,另一方面投資者斥資352億元接盤中信證券又讓人不可思議。
中信證券跌停的成交額為何如此之大,買盤較高的積極性,原因令人費解。龍虎榜顯示,當日買入金額最大的前5名分別是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國西路證券營業部、滬港通專戶、華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雍和宮證券營業部、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深南中路中信大廈證券營業部、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泰然九路證券營業部,合計占全天總成交額的5.24%。
中信建投行業分析師劉義和徐飛撰文指出,“有傳言大股東及公司已知曉處罰結果,進而臨時減持,屬于違規行為。我們認為,這種傳言不符合邏輯,大股東在減持之前,需履行一系列內部審批程序,而減持行為也分布在四個交易日,由此可推斷不是臨時決定減持。”
減持A股意在增H股?
雖然1月19日晚中信證券公告表示,公司通過網絡報道知悉上述處罰,事先公司并不知情且未收到任何處罰通知,且減持公司股份的行為屬中信有限正常的經營決策行為,但中信證券澄清后,一些投資者又揶揄中信有限拋A股意在定增港股,賺取巨額差價。
原本不少投資者寄希望滬港通開通后,A、H股在兩地的差價縮小,然而滬港通放行后, A、H股的差價并未因此縮小,反而差價飆升,例如中信證券1月1日-10日A股價格在34元左右,而H股的價格在29元港元左右(23.4元人民幣),兩者價差三成。這種現象給那些A、H股的大股東帶來了難逢的機遇:拋售A股,定增H股,可保持持股數量不變還能套現巨額現金。
2014年12月28日中信證券的公告表示擬在H股向不超過10名合格的機構、企業和自然人以及其他投資者新發行不超過15 億股份,發行價格擬不低于定價日前5個交易日H股收市價平均值的80%,而后1月份大股東中信有限減持A股套現超過110億元,也就有了爭議的開始。
西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股東減持并無證據違規。12月份,國海證券、國元證券、東北證券等多個券商遭遇限售股解禁后的原始股股東大量減持,凸顯產業資本對當時券商股估值水平的不認可,而11月份則有華泰證券、國海證券、招商證券也遭遇同樣的命運。
換而言之,產業資本對券商股的大規模減持,并非突如其來,反而具有持續性。中信公司作出的減持,同樣也可看作是對過高估值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