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怡
清風吹開記憶的門簾,思緒漫步歲月的河邊,我與昔日笑語擦肩,驀然回首,歲月留痕,若隱若現,或深或淺……
初一的下半學期剛開學,我一走進教室坐下,同桌就神秘地告訴我說:“班上來了一位新同學,是女生,坐在后排靠墻的那個位子。”我轉頭望過去,只見有個女孩端坐在座位上,她面龐清秀,看上去有點害羞。
開學有一段時間了,她都很少與同學交流。也不知為什么,每天她進教室后就一直坐在座位上,課間操時間也不離開,連廁所都不上。每天早上,她都第一個到,一個人默默地拿著課本倚著墻壁讀著。放學后,她總要等到大家都離開了才走。
我與幾個同學對此十分好奇,便約定一探究竟。那天放學后,我們躲在教學樓走廊拐角處,過了許久才聽見一個人從走廊那頭緩慢走過來的腳步聲,于是大家紛紛探出頭,看見她一瘸一拐地朝我們走來,她的右腳不便,走路的樣子就像在地上畫一個個小逗號。
第二天,她腿腳不靈便的消息便傳遍全班。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小屁孩非但沒有同情她不幸的遭遇,竟然還帶著些戲謔地“小逗號”“小逗號”地叫上了。這樣一來,她愈發沉默了。
不久,學校要求我們開展課外學習小組活動,十分不幸,班主任將“小逗號”安排到我們組。雖然我們有些嫌棄有些不愿意,但老師強調說大家要“團結合作”,所以也只能勉強讓“小逗號”加入我們的團隊。
放學后,我們經常會到離學校不遠的一個亭子里做作業,或討論學習上遇到的一些問題。“小逗號”總是很艱難地一瘸一拐地跟隨我們前往,印象中好像也沒有同學攙扶她。
每次,我們都會換新鮮的話題討論。其他人都搶著發言,她卻一直沉默,只在一旁安靜地聽著。有幾次,我見她嘴唇微張似乎想說些什么,見我們歡樂地說笑,把她當空氣,她最終還是把想說的話咽了回去。
記得那次課外活動小組商討參加學校文藝匯演的事宜,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得如火如荼,結束時天色已晚,皎潔的月光灑落在草地中蜿蜒的石子路上,路面泛著白光,有些晃眼。回家心切的我趕緊收拾好書包,可能因為太心急,一不留神一腳踩空,重重地摔在小亭子臺階下凹凸不平的石子路面上。
強烈的疼痛感陣陣襲來,同學們紛紛圍上來,將我扶起,可當他們見我痛得齜牙咧嘴時,都嚇得不知所措。出人意料的是,一直被我們冷落、嘲笑、漠視的“小逗號”此時站了出來。只見她艱難地走到我面前,一改往常的緊張不安,對我微微一笑,說:“別緊張,不會有事的。”然后利索地從書包里翻出濕紙巾,抽出一張展開,輕輕擦掉我傷口上的碎石子和泥沙。感激、慚愧、內疚……一時間,我心里五味雜陳,全然忘記了傷口的疼痛。
從此,她那純美的笑容,貼心的話語,為我擦洗傷口時專注的神情,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任憑歲月無情地打磨,她的寬容,她的善良,永遠地鐫刻在了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