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摘 要: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二者存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關系。把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有機融合起來,保證適宜的重復次數和運動負荷,在技能學習中融入體能練習,在體能練習中加強技術指導,注重加強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的鍛煉,在融合的基礎上靈活側重等,是實現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有機融合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技能;體能;融合;重復;負荷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指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這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務和方向引領,也是青少年體質連續下滑背景下學校體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從何處著手以及如何強化體育課,已成為擺在學校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認為,“技體融合”可作為強化體育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一、提出“技體融合”的緣由
“技體融合”指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的有機融合,簡稱“技體融合”。“技體融合”思想認為,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具有共性特征和密切聯系,二者存在相互促進和相得益彰的關系。“技體融合”強調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的聯系性與統一性,強調體育與健康課程運動技能和身體健康兩方面目標的協調與整合。
提出“技體融合”的設想是因為我國學校體育領域曾有過一場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爭論,爭論的問題是體育教學任務以增強體質為主還是以學習技能(三基教學)為主。當時正反雙方各執一詞,難分伯仲。從一篇文章標題中就可看出當時諸多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如呂春林的“再談學校體育教學的任務應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答與我商榷的諸同志”。[1]當今雖已無爭論,但問題卻依然存在。如前兩年還有體育教師在網上發帖子詢問,哪位能告訴我,我在上課時到底該以學習技能為主,還是以增強體能為主啊?又如在常態體育教學中,有些教師只重視應對體育考試,滿堂都是體能鍛煉,對運動技能的傳授輕描淡寫,可有可無;在體育觀摩教學中,有些教師對技能傳授精雕細刻,又是視頻、又是掛圖,甚至讓學生背誦技術要領,但卻忽略了對體能素質的鍛煉。可見,把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相互分離的認識根源,以及那場以誰為主的討論對體育教師和教學活動的影響至今仍揮之不去。
如果我們不把聯系密切并相互促進的兩種事物人為的分出主次,不把體育教學的多元功能與屬性相互分離,或者把它們非此即彼的對立起來,而是換一種思路,從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出發,用相互聯系的觀點把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視為體育教學本質中不可分割的共有屬性,視為相得益彰的整體,那么,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的有機融合則必然成為呼之欲出的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思路。
二、“技體融合”的依據
2011年版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指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四個學習方面的目標主要通過身體練習實現,不能割裂開來進行教學。”[2]這段話強調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在體育教學中,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以及體育課程的其他功能,都是通過身體練習這一基本途徑得以實現的,這也是“技體融合”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身體練習是以增強體能和學習技術為目的的身體活動,是掌握技能和增強體能的共同載體和共有手段。從這一視角分析,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至少在兩個方面表現出高度相似的共有需求與基本特征:一是重復性,二是負荷性。
重復性是指循環往復地完成某一個動作或一種練習。無論是學習運動技能還是增強體能,其實質都是一個反復進行身體練習的過程,沒有一次次循環往復的身體練習,掌握技能和增強體能的目標都是無法實現的空想。這種身體練習的重復性構成了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的共有需求和基本特征之一。
負荷性是指人體在身體練習中必然發生并承受生理負荷,如心跳、呼吸加快等。在長期肌肉運動及其引發的運動負荷的作用下,肌纖維增粗,肌力增強,心跳呼吸更加有力等等,已成為人們熟知的體能增強的具體表現。無論學習技能還是增強體能,人體在其練習過程中都要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這是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的必然反應和基本特征之二。
當然,學習技能時更注重對動作方法的模仿、糾錯、改進、記憶和強化,增強體能時更強調對強度大小、數量多少的安排與調整,二者各有側重。但是,不管你是以笨拙、粗糙的動作學練運動技能,還是以熟練、完整的動作來增強體能素質,你都無法擺脫重復和負荷這兩個基本特征,這些特征賦予了身體練習在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兩方面的特有價值。
人體在大量的重復性身體練習中,獲得掌握技能和增強體能的雙重效果。前蘇聯學者上世紀50年代就有過這樣的研究,經過一天的訓練以后,人體運動速度和肌肉力量都可以得到提高,其主要機理是,雖然一天的訓練不能改變肌肉的形態結構,但神經過程和共濟作用卻可得到改善。[3]按照現在的概念說,就是神經靈活性和身體協調性得到了改善,多余動作及用力得到了消除,因而相關素質指標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這說明熟練掌握運動技能有助于增強體能和發揮體能水平。同時,良好的體能素質也有助于運動技能,尤其是復雜運動技能的掌握,沒有足夠的體能素質基礎,就難以完成某些運動技能。如沒有足夠的騰空遠度,就難以完成挺身式跳遠;沒有足夠的上肢和腰腹力量,就難以完成單杠屈伸上動作等等。體能和技能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構成“技體融合”設想的生理學和生物力學基礎。
三、“技體融合”的策略
1.保證適宜的重復次數和運動負荷
重復練習是掌握運動技能的需要,也是增強體能的前提,沒有適宜且足夠的重復練習,技能的掌握和體能的增強都是空談與奢望。試想,如果一次體育課上每個學生只有三四次完成單個動作的機會,只有不超過20%的練習密度和100次/分的平均心率,那么,無論是學技能還是煉身體,恐怕都難以產生良好效果。只有讓學生承受適宜的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我們才不會在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二者之間顧此失彼。提高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的途徑很多,例如:
充分利用場地器材,使其發揮最大效用;
堅持精講多練,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
減少全體集合和隊伍調動的頻率;
能采用集體同步練習就不采用單個依次練習;
適當增加練習分組,提高學生練習密度;
對學生提出練習的數量與強度要求,如次數、時間、速度、遠度等;
采用分組競賽的形式進行練習等等。
2.在技能學習中融入體能練習
不同的運動項目有自己獨特的專項體能練習方法,不同的運動技能也有其特定的體能要求,教師應根據所學運動項目和運動技能的特點,選擇或設計與所學技能有密切聯系的專項體能練習,創新體能課課練的形式與方法,把相對枯燥的體能練習融入趣味性較強的球類或其他內容的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專項體能練習中強化所學運動技能,并不斷提高在不同運動場景中運用技能的能力,從而達到寓學于練,寓練于樂的效果。例如:
在籃球項目的技能學習中采用各種跑動練習和綜合性技術練習發展身體素質,如全場的側身跑、變向跑、折返跑、全場往返行進間投籃或行進間傳球等。
在排球項目的技能學習中采用連續起跳攔網、連續起跳模仿扣球等練習發展學生彈跳素質,采用各種快速移動或連續移動模仿傳墊球,發展學生靈敏素質等。
在體操項目的技能學習中,利用體操器械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發展上肢、腰腹力量和柔韌性的練習,如仰臥起坐、俯臥挺身、坐位體前屈、劈叉、橋型等。或通過連續完成簡單的技能動作來發展專項素質,如連續的前后滾翻、跪跳起、單杠的翻上、雙杠的支撐臂屈伸等。
在田徑運動跳躍項目的技能教學中,采用單腳跳、跨步跳、蛙跳、弓步換腿跳、分腿跳、屈腿跳等多種跳躍方法發展學生的跳躍能力,以促進跳躍運動技能的改善與提高。
以上體能練習可根據具體情況在課堂教學的各部分靈活呈現,不一定局限于某個特定時間。
3.在體能練習中加強技術指導
雖然一般來說體能練習的動作較為簡單,但仍然有各自獨特的方法要求,也存在一個動作技術合理與否的問題。合理、正確的動作方法可產生良好的鍛煉實效,因此,在組織學生進行體能練習時,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動作方法的要求、指導和幫助,使學生運用合理的動作方法鍛煉身體,使鍛煉過程成為一個改進動作技術的過程。例如:
俯臥撐練習時應強調對身體姿態的控制以及動作幅度等方面的完成標準;
立臥撐練習時應強調全身各部位的協調用力及動作的準確到位;
引體向上練習時應強調握杠的方法、寬度及完成標準;
立定跳遠、蛙跳、跨步跳等跳躍練習時應強調蹬地和擺臂的協調配合以及落地方法;
柔韌性練習時應強調練習的時機、用力方法及如何防止肌肉韌帶拉傷;
中長跑練習時要強調正確的呼吸方法及動作的經濟性等等,從而促使學生在體能練習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動作方法,提高鍛煉實效。
4.注重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的鍛煉
力量是肌肉收縮克服內外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對于學習掌握運動技能具有重要影響,沒有足夠的力量,許多動作技能就無法完成,如單杠的慢翻上,雙杠的杠上前滾翻等。協調性是身體各部分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配合,合理有效完成動作的能力,也是完美體現動作技術和技術效果的最重要的運動能力。技能的掌握要求練習者能夠高度協調地完成身體各部位間的相互配合,因此,技能學習對身體協調能力的要求很高,如健美操、武術套路以及球類技術動作等。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采用多種發展力量和協調能力的練習,幫助學生增強學習運動技能所必需的體能素質。例如:
根據將要學習的動作所需要的特定專項力量,提前進行針對性力量練習,為將要到來的學習奠定體能基礎;
在技能學習中融入特定的專項力量練習,如技巧滾翻所需的腰腹力量、雙杠所需的支撐力量、跳躍所需的下肢爆發性蹬伸力量等;
運用簡單易行的方法,加強對學生核心力量的鍛煉;
利用準備活動進行各種發展協調性的徒手操、舞蹈練習等;
把已會的動作做反向練習、根據突發信號做改變動作或姿態的練習等;
經常進行發展靈敏與協調的“十”字象限跳和各種躲閃游戲等。
5.在融合的基礎上靈活側重
事物的有機融合不是把兩種事務生硬地湊在一起,而是在整體融合的基礎上,根據所學技能特點和不同學習階段靈活掌握,有所側重。例如:
學習簡單的動作技能的時候,應側重體能的發展。如學習立定跳遠、短跑、中長跑或實心球擲遠時,應把學習和鍛煉很好的地結合起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次數和運動負荷,以達到增強體能的目的。
學習較為復雜的動作技能的時候,要多關注學生掌握動作技能的進度和出現的問題,如學習技巧組合動作、復雜的健美操或武術套路、復雜的球類技術動作時,就需要把領會、掌握、改進和完善動作技術作為教學重點。
運動技能學習的初期階段,由于學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體會動作要領和如何完成動作上,所以教師應當采用示范、講解、提示、幫助保護、糾正錯誤、誘導練習、輔助練習等方法來幫助學生盡快掌握動作。
當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所學動作技能時,教師應當及時變換練習方法與形式,加大運動負荷,用足夠的練習次數來有效增強體能,發展學生身體。例如當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籃球運球的動作方法時,教師就可以及時采用運球接力、運球比多、運球比快等方法來加大運動負荷,提高學生心肺功能,發展其身體協調能力和控球能力。
參考文獻:
[1]呂春林.再談學校體育教學的任務應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答與我商榷的諸同志[J].成都體院學報,1983(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吉姆金(蘇).童新譯.力量、速度和耐久力的生理特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