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2014年普通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項目“臺風脅迫下的香蕉種植業發展對策研究——來自廣東省吳川市塘綴鎮的案例”(項目號GEORBL201405)的成果。張光軍系指導教師兼通訊作者。
摘要:臺風給香蕉種植業帶來了巨大損失,使之變成了高風險行業。在對廣東省吳川市塘綴鎮香蕉種植業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本地香蕉種植業發展的對策:在臺風季節來臨之前,積極防治象鼻蟲,采取立樁、拉繩防風;積極營造防風林,并充分利用地形條件,選擇在山谷種植香蕉,山脊種植桉樹;種植時間選擇在春季;完善農業保險和訂單種植模式,拓寬銷售渠道;革新土地承租管理辦法。
一、研究背景
塘綴鎮位于廣東省吳川市西北部,土地面積170.3平方公里,地貌以平原、臺地、低丘為主,海拔多在10~30米之間,最高海撥172米。全鎮有耕地面積5.17萬畝,林木面積8.36萬畝,林木資源豐富。該鎮交通便利,總人口13.8萬,是廣東省中心鎮,糖酒機械、木片加工是傳統特色工業,農業以水稻、香蕉、芒果、龍眼、花生、蕃薯為主。2012年全鎮經濟生產總值32.6億元,農業總產值5.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71元。
該鎮光熱資源充足,年平均氣溫22.5℃,夏季平均27.8℃,冬季平均17.9℃,年平均降雨量為1597.8毫米,冬無寒潮侵襲,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非常適合香蕉種植。香蕉種植歷史悠久,面積廣,香蕉園如果不被熱帶氣旋、臺風破壞,收入相當可觀。但是該地平均每年受3~4個臺風影響,常常造成香蕉大面積倒伏,遇到重災年份甚至顆粒無收,損失慘重。該鎮農民中青年者大多外出打工,年邁者留守務農,只能種植很有限的土地,很多土地被拋荒或者出租(主要用于種植桉樹),土地利用程度較低。
另外,近些年來本鎮香蕉種植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出現了香蕉種植合作社;出現了大戶租地大面積類似農場化的種植模式;種植農戶的個數和面積有所減少;耕地、香蕉園拋荒和改林地現象有所增多。
香蕉莖干粗大、干質松脆、葉大易折、根淺質脆、果穗長重,是典型的“頭重腳輕根底淺”,抗風能力極差。5~6級風會撕裂葉片、吹斷葉柄,風后招致葉斑病盛發,7~8級風會吹折植株,9級以上大風會把整個植株吹倒,如風災適逢植株抽蕾開花、果實發育時期,損失尤為慘重。 [1]
二、問題的提出
本鎮香蕉種植條件得天獨厚,但是兩種相悖的現象并存:一方面是種植香蕉有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是因臺風導致種植風險大,很多農民不愿意種植,越來越多的土地被拋荒或改為林地。農業很落后,農民仍然很窮,并沒有從香蕉種植中獲取多少收益。本地的香蕉種植業該如何發展?農民如何從中增收?這是本研究性學習課題組要解決的問題。
三、解決途徑
本地種植香蕉歷史悠久,農戶、合作社有多年的種植管理經驗,目前有種植大戶生產管理水平比較高,正行進在機械化、農場化的過程中。這些種植戶已探索實證的成功經驗是重要的參考。同時,課題組還通過野外考察、查閱其它地區農業防災減災的經驗,提出了一些本地臺風脅迫下的香蕉種植業的可能發展對策,并與種植大戶逐一討論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在綜合多方經驗和討論的基礎上形成了本文的最終結論。
四、發展對策(結論)
1.在臺風季節來臨之前,積極防治象鼻蟲,采取立樁、拉繩防風
象鼻蟲是香蕉的主要害蟲,破壞香蕉的莖組織,使得植株非常容易折斷或倒伏,因此應注意防治象鼻蟲,尤其是在臺風季節來臨之前。
立樁:是在香蕉傾斜的方向離蕉頭20~30厘米處,挖一個60厘米深的洞,將4米左右長的毛竹種下,中部以及果軸交接處用繩子扎緊,注意為防止繩子在竹子上打滑,應先在竹子上扎緊再綁蕉軸。未抽蕾的植株應綁在假莖頂上部,并隨著植株的增高,每個月向上改綁一次至抽蕾為止。抽蕾的植株,分二段固定,頂部用繩將果柄軸彎曲處綁牢,下面在蕉莖中上部位置再用繩綁一至二圈。
拉繩:利用較寬的繩帶,如PVC塑料帶、布帶等將植株中上部綁住和周圍植株連在一起,成連環馬狀,周圍的植株則在地上打樁固定如拉電線桿狀。
研究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小規模種植戶對風災抱有僥幸的心理,不愿意進行加固投入,一旦遭遇風災,損失慘重,而種植大戶一般在臺風季節來臨之前都做好了立樁或者拉繩防風措施,風災過后香蕉產量雖然有較大幅度下降,但因價格上漲,收入通常并沒有降低太多。所以,積極地采取立樁、拉繩等防風措施是必需的,不可抱有僥幸的心理。
2.積極營造防風林,并充分利用地形條件,選擇在山谷種植香蕉,山脊種植桉樹
防風林能有效降低風速。考察中課題組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被高大桉樹林環繞的、山谷中的香蕉園倒伏較少,竹林、高大的龍眼樹旁邊的香蕉也很少出現倒伏。有資料顯示,1999年9月16日在珠海市登陸的9910號臺風,最大風力11級,對香蕉造成巨大災害,在珠江口的中山市和番禺市的開闊地香蕉倒伏50%~100%,而公路邊有兩排水杉防風林的只倒5%左右,其防風效果非常明顯。 [2]因為強風經過防風林產生亂流,各股亂流之間相互作用,抵消了主力風向的風速,即相當于防風林吸收了臺風的能量,風力降低,從而使風害減輕。
本鎮目前成片的平地多用于種植水稻,林地大多數用于拋荒或者種植桉樹(5~6年后全伐,重新栽種,銷路好,已成規模)。結合本地多臺地、低丘的地形特點,建議在香蕉園的周圍以及內部每隔約300米用桉樹營造一個寬度為3米的防風林帶,與風害方向垂直的防風林帶可適當加厚,并盡可能的利用天然地形條件,選擇在低緩丘陵谷地處種植香蕉,山脊處種植桉樹,并且采伐時至少留3排桉樹,待3年后新樹林長成,才能進行采伐。利用高大密集的桉樹和山脊擋風,使風速降低、風位升高,從而保護香蕉園。
3.期待完善農業保險和訂單種植模式,拓寬銷售渠道
臺風的不確定性使種蕉業風險加大,加之香蕉價格的自然波動,使得香蕉種植業成為一個高風險的行業。這種高風險的特征對于穩定市場供給和本地香蕉種植業的發展來說非常不利。
保險業作為經營和管理風險的特殊行業,它對這種高風險行業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研究表明,農業保險能促進農業產業化、保護農民收入穩定,從而實現國民收入總量增加及分配均等化,給經濟帶來有利的乘數效應。 [3]在傳統體制下,人們對突發的農業自然災害,主要采取的是臨時性的政府救濟和良種補貼。與此相比,農業保險能更好地兼具公平與效率,它解決了農戶貸款難和災后銀行收貸難的問題,可以形成保險、銀行、農戶的良性循環,對于提高農民災后恢復生產生活的能力、保障農業生產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保障農村經濟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但是,農業香蕉保險由于風險太大,很多保險機構不愿意做。 [5]本市曾有過試點,但遭遇臺風后賠償標準太低,現在已無人問津。期待我國農業香蕉保險業加快試驗和制度創新,早日建成一套完善的保險體系,讓農業香蕉保險能真正地發揮它的作用,這是本地香蕉種植業健康穩定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所必需的外部條件。
訂單種植模式早已出現,但是在本鎮的普及率還很低,只有少數種植大戶和少部分合作社社員能簽到訂單。由于種蕉風險高,沒有拿到訂單的部分種植戶不愿意在臺風來臨前做進一步的防風災投入,每年都有大面積的香蕉地在無防風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被臺風完全摧毀。相反,如果能拿到訂單,種植戶都會做好防風措施,損失就小得多。由此可見,訂單種植模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保險業缺失帶來的危害。如果能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拿到更多的訂單,這將會促進本地香蕉種植業的發展。
4.種植時間選擇在春季
建議種植時間選擇在春季,這樣臺風盛行時(6~10月)植株尚矮小,影響不大,10月后才抽蕾,翌年臺風到來前即可收獲,這樣也可以避開臺風。收獲后應積極防治象鼻蟲、提前留芽(作備用植株),如遇臺風,可在確認臺風登陸以前迅速割掉1/3~1/2葉片以減少植株的風阻力,這樣可大幅減少第二季蕉的風災損失。不過春蕉價格偏低,但對于防風意識薄弱的小種植戶來講,這種方法仍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5.革新土地承租管理辦法,使土地能夠以低廉的交易成本集中到愿意種植香蕉的種植大戶手中,實現產業化
現行的土地產權及管理制度的主體權責不夠清
(下轉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