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赫
扎克伯格在自己的臉譜個人頁面發表文章,慶祝這個社群網站龍頭的10年里程碑。他寫道:“今天是臉譜創辦10周年的日子,我對身為臉譜的一分子,心懷感激。”29歲的扎克伯格說,“臉譜之所以成功在于我們比任何人都關注將這個世界聯結在一起,直至今天未改初衷。因此,與其歡慶過去的這10年,我對未來10年更加興奮莫名。”他寫道,“第一個10年在白手起家打造這個網站,而今我們擁有資源幫助全球民眾解決更大和更重要問題。今天,社交網站大部分都在分享生活片刻。未來10年,他們也將幫你回答問題和解決復雜問題。”
一朝掌權 君臨天下
英國的《每日郵報》曾經做過報道,身為“臉譜”公司的創始人和主要股東,馬克·扎克伯格在公司有很大權力,他曾僅花了3天時間就敲定用10億美元買下圖片分享工具Instagram,直到最后談判時都沒跟董事會成員商量。而扎克伯格的做法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樣“民主”,他買下Instagram只是告知了“臉譜”公司董事會,而非與之商量,要知道很多美國公司的并購計劃都需要跟董事會成員就細節進行長期討論。
10億美元的天價也是人們對這個收購項目討論的熱點之一,當然也有人說,Instagram的聯合創始人之一凱文·希斯特羅姆起初是想要20億美元的。
扎克伯格持有“臉譜”28%的股權,并控制著57%的投票權,這使他擁有可以獨立行事的自由。以收購Instagram為例,知情人士透露,“臉譜”的確就交易進行了投票,不過投票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
在交易進行之前的5日,“臉譜”首席運營官桑伯格從扎克伯格那里得知了他打算收購Instragram的消息,不過,桑伯格沒有直接參與談判。扎克伯格處理Instagram收購交易的方式提醒人們,“臉譜”在某些方面仍然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而在“臉譜”創建整整十周年的今天,扎克伯格的這種掌控力,尤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暴漲的個人財富與低調的慈善生活
據報道,Facebook市值升至1500億美元所用時間或快于歷史上任何一家公司。(科技泡沫時期數家公司或可做到,但持續時間不長。)而創始人扎克伯格擁有約5億股公司股票,以每股61美元計算,他的股權價值310億美元。因此扎克伯格過去十年賺了310億美元,年入超30億美元。
即便擁有如此堪稱恐怖的個人財富,但據《華爾街日報》名記伊芙琳·盧斯里在最近的一篇報道中稱,與其他億萬富豪動輒豪車名駕相比,扎克伯格本人上班卻開著一輛價值3萬元左右的普通手動擋黑色大眾。作為身價超過300億美元的扎克伯格來說,他卻不善炫富,依舊開著一輛手動版黑色大眾GTI上下班。據悉,包括腳墊等所有配置在內,最新的2014款手動版黑色大眾GTI售價為30415美元。在普通人看來,要是自己能夠成為億萬富翁,家庭肯定得至少配備一輛四門豪車和一輛SUV。
而對于自己的座駕,首先得考慮要對得起自己身價,比如法拉利(Ferrari)、布加迪威龍(Bugatti Veyron)什么的;要是追求時尚環保的話,至少也應該配一輛特斯拉的Model S電動汽車。
即使是配置了兩個V8引擎提供動力的布加迪威龍售價也不過就130萬美元,在300億美元凈資產中的比例,甚至談不上九牛一毛。
另據美國慈善組織此前公布的一份2013年慈善富豪排行榜單顯示,扎克伯格以近10億美元的捐贈總額榮登該排行榜首。去年12月份,扎克伯格及其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將他們所持有的1800萬股Facebook股票捐贈給了硅谷社區基金會(Silicon Valley Community Foundation),總值約9.9億美元,占到去年全美慈善捐贈總額34億美元的近三分之一。
此外,扎克伯格還制定了一些比較偏激的個人目標。他正在加速個人的慈善事業,在這方面的進度遠超當年處在同一年齡段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比爾·蓋茨(Bill Gates)。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他的個人凈資產已經超過240億美元,在世界富豪榜中排名第26位。他也是全球排名前150的富豪中最年輕的一位。扎克伯格和普莉西亞·陳最近向硅谷社區基金會捐出了10億美元,這個地方組織經常為醫療、健康和環境等非營利組織提供資金支持。今年1月,他還向硅谷一個弱勢群體聚集的地區性家庭醫療中心承諾捐贈500萬美元。
在談到自己的家庭時,扎克伯格說,妻子已經準備好了,但他還沒有。“我只是想確保等我有了孩子,可以多陪陪他們。”他說,“這就是重點。”在被問及可否將自己在假期中的思考對外分享時,扎克伯格變得嚴肅起來。“我的確很幸運。”他說,“我感到自己肩負著重擔,我希望幫助這里的人感受到我們所處的位置有多么獨特,我們應該做到最好。”
用雄心描繪宏偉藍圖
談到10年計劃時,扎克伯格變得激情滿滿。他不認為Facebook會像亞馬遜那樣創建云計算基礎設施服務,也不期待著像谷歌或蘋果那樣開發操作系統和可穿戴電腦。他的使命是擴大互聯網的普及范圍,讓數十億尚未上網的用戶感受到網絡的魅力。Facebook曾與三星、高通和愛立信等另外6家公司共同組建了一個名為Internet.org的組織,希望能夠簡化服務,以便以更加經濟的方式通過原始的無線網絡傳輸內容,并挖掘低價手機的更多用途。
扎克伯格早期的測試令人鼓舞。欠發達國家有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了移動服務,并融入了Facebook平臺,這也反過來讓運營商可以更加經濟地升級無線網絡,以便支持教育和金融等需要更大帶寬的服務。這個愿景令人欽佩,但也充滿風險。Facebook可以把整個國家的人都引入互聯網,但卻有可能眼睜睜地看著當地網民涌入本土社交網絡,這一幕已經在中國和韓國上演。Facebook董事會曾經問扎克伯格,這些項目是否能創造經濟效益,他承認,自己的答案太過依賴各種假設。endprint
“如果我們能夠推動這些經濟體的發展,它們就將變成適合我們現有業務模式的市場。”他說。桑德伯格則補充說,這一設想短期內無法實現。“我們永遠不會對產品收費,而這些低收入國家并不存在廣告市場。”她說,“馬克不認為他的理想主義有什么錯。他總是說,創辦Facebook不是為了打造一家公司,而是為了實現連接世界的夢想。”
扎克伯格認為把自己稱為“蓋茨第二”實在太過愚蠢,雖然他們都癡迷電腦,都在19歲創業,都就讀過哈佛大學并且選擇了輟學,但扎克伯格表示,“成功有時只是一個意外,我只是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Facebook上市半年后,扎克伯格就把價值近5億美元的股份捐向一家慈善機構。扎克伯格表示:“一些人等到事業晚期才回饋社會。可現在就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做,為何要等待?”
這位1984年出生的年輕富豪日前還被美國企業員工評論網站Glassdoor.com評為“全美最受員工擁護的CEO”,而排在35名、“墊底”的正是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繼任比爾·蓋茨的鮑爾默站在了巨人肩頭,高處不勝寒,與被稱為“比爾·蓋茨第二”的扎克伯格相比,后者顯然更受愛戴。
他確實也是這么做的。滿頭卷發,服飾怪異,經常穿一件有小猴圖案的灰色連帽衫,上面印有“編程猴”,扎克伯格在哈佛上學時極力想把自己打扮成極客形象。“他就像個機器人,他已被過度程序化了。”這就是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就連普里西拉·陳在私人派對上第一次見到扎克伯格時也覺得他是個“書呆子”,因為他的水杯上還寫著一行代碼。
扎克伯格從小就被稱為“神童”,他的父親是一位牙醫,母親是精神病醫師。中學時期,扎克伯格在電腦方面的天才就開始顯露。他與朋友一起為一款MP3播放器設計了插件,可以識別用戶的收聽習慣,自動創建符合用戶口味的播放列表。
這款軟件很快得到了傳播,并引起了大型IT企業的注意,AOL和微軟購買了這項技術,并向他拋來了橄欖枝,但是扎克伯格拒絕了年薪95萬美元的工作機會,而選擇去哈佛大學上學。
天賦讓扎克伯格變得傲慢無禮,常常滿口臟話,很難得到女孩子們的青睞。扎克伯格發泄這種挫敗感的方式就是編寫代碼。大學二年級的一天晚上,扎克伯格利用黑客技術獲取了哈佛的學生電腦檔案,然后制作了一個叫做Facemesh的網站,粘貼上了所有女生的照片,然后讓訪客投票決定誰長得更“火辣”。沒想到僅僅4小時,就有450名訪客造訪這個網站,2.2萬張照片被閱覽。
一部分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抗議,學校也對他的黑客行徑給以懲罰——留校察看。扎克伯格不得不向同學們道歉,但也由此交上好運。“一舉成名”后,雙胞胎Winklevoss兄弟上門請他負責一個校內社交網站的技術工作。事實上,這樣的網站當時在美國很多高校已經出現。扎克伯格答應了Winklevoss兄弟的要求。后面的故事眾人皆知,他看過Winklevoss兄弟的代碼后,就以各種理由不再與其合作,而決定自己單干。
2004年7月4日,扎克伯格創建的社交網站Facebook正式啟動,在兩周的時間里,一半的哈佛學生注冊成為用戶。5個月后,共有30所美國高校加入,注冊人數突破100萬。
這個網站很快引起了風險投資商的關注,這讓扎克伯格開始認真思考社交網站的價值和未來經營的問題。為了能專心開發Facebook,他聽從比爾·蓋茨的建議,選擇了輟學創業。
接近十年后的今天,Facebook擁有超過10億用戶,如果把Facebook視為一個國家,它將成為繼中國與印度之后的第三大國。市值也高居1000億美元之上,在互聯網公司里面僅次于蘋果、谷歌和微軟。
不過,成功的道路并不順暢。2004年,Facebook的第一臺服務器是花85美元租來的,他們量入為出,過得十分艱難。最初的對手也不是MySpace或Friendster,而是美國各大高校里的社交網絡。在Facebook獲得極大關注之后,也有人對這位“孩子CEO”運營一家公司的能力表示懷疑,但他用事實告訴大家:扎克伯格是個天才。
喬布斯傳記作者沃爾特·伊薩克森在接受采訪時說,喬布斯生前曾表示,硅谷里他最欣賞的人是馬克·扎克伯格,因為扎克伯格不僅創造了好的產品,還創造了能夠持續創造好的產品的企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