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俊艷
(江蘇省沭陽縣中醫院 江蘇 沭陽 223600)
近年來,臨床上實施氣管切開術的患者人數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氣管切開術已經成為有效治療一些重要臨床疾病的主要輔助手段。然而傳統的護理方法容易導致患者在術后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有效降低患者的康復質量[1]。尋找到一種有效合理的護理方法降低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逐漸成為臨床上重點研究課題。本文主要對比分析循證護理和傳統護理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的結果匯報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研究對象主要為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進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120例,將所有患者依照隨機分配原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為60例。研究組中,男性為38例,女性為22例;年齡17.4~73.5歲,平均為(50.54.3)歲;疾病類型:20例為重癥腦挫裂傷,22例為腦血管意外,7例為重癥肺炎,4例為支氣管哮喘,3例為頸胸部重度外傷,4例為其他。對照組中,男性為35 例,女性為25 例;年齡16.8~72.6歲,平均為(51.63.5)歲;疾病類型:21例為重癥腦挫裂傷,21例為腦血管意外,8例為重癥肺炎,3例為支氣管哮喘,4例為頸胸部重度外傷,3例為其他。患者對于此次試驗之情,且愿意參與試驗,簽署之情協議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臨床資料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組間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對于對照組患者在實施氣管切開術后給予傳統的護理方法。而研究組患者在氣管切開術后采用循證護理方法,主要的護理方法為:醫院成立專門的臨床循證護理小組,選取指定的護理人員根據查閱相關資料,對于患者在術后個關鍵環節給予相應的循證支持,實施全程護理干預。(1)病房環境護理:由于實施手術患者失去了機體的加溫、濕化和屏障的功效,大大提升了感染的發生率,因此護理人員要保證患者處于一個良好舒適的環境中,病房溫度控制與21~24 度,適度最好控制與70%左右,在氣管的套口覆蓋3層溫濕紗布,有效防止患者吸入異物的同時提升了吸入空氣的濕潤度,定期對病房進行消毒。(2)體位護理:術后盡量減少患者體位移動次數,往往取平臥位。如果不存在顱內壓增高現象,頭不可稍微降低,有助于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在幫助患者更換體位時候,保持頭、頸、軀干處于同一直線,避免氣管插管發生移位、脫落等現象。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叩背,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3)吸痰管理方法:護理人員在吸痰過程中選取粗細均勻、柔軟、光滑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徑相比于患者的氣管導管內徑比例小于一半,吸痰過程中需要由淺而深,一半吸痰一邊轉動吸痰管向內插,在到達一定深度后快速撤出吸痰管,這樣能夠使痰液的洗凈率顯著提升,往往能夠到達80%。插管的次數最多為2次,每次吸痰的時間不能多于15s,在實施吸痰前和吸痰后給予患者2~3min的高流量吸氧。(4)氣道濕化護理方法:氣道濕化液主要為濃度200ml濃度為0.45%的鹽水、8萬U 的慶大霉素以及30mg的氨溴索混合液,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酌情添加地塞米松,利用輸液泵連接輸液器將針頭去掉插入套管腔內,滴入的速度為每分鐘4~5滴,也可以使用將30mg的氨溴索和20ml的生理鹽水的混合液進行霧化吸入。(5)氣管切口的護理:對于氣管的切口每天換藥2次,采用碘伏對切口進行消毒然后覆蓋無菌紗布,按時更換紗布墊。護理結束后對比兩組發生并發癥的人數。
1.3 統計學分析:對于本次所獲得數據主要利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其中在處理過程中表示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而計數資料主要采用x2檢驗,當P<0.05時表示兩組患者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經過統計發現,研究組患者中發生肺不張、套管阻塞、堵管困難等并發癥的人數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氣管切開術在臨床上是搶救重危患者常用的輔助手段,尤其是對于神經系統疾病所導致呼吸麻痹患者。神經系統疾病恢復時間長,需要長時間置管,因此在實施氣管切開術后的護理工作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循證護理是伴隨著循證醫學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逐漸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護理過程中對于關鍵的環節,護理人員采取相應護理措施給予有效控制,有效降低了患者發生并發癥的人數,提升護理質量[3]。在本文研究中,實施循證護理的研究組患者在實施護理后發生并發癥的人數只有6人,而對照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人數達到了30例,研究組患者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于實施氣管切開術后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方法,全程給予患者細致周到的護理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的發生人數,提升臨床療效,值得進行廣泛應用推廣。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人數對比
[1] 楊惠娥,李憲玲.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體會[J].實用醫技雜志,2011,25(1):69
[2] 高淑杰.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體會[J].中國護理管理,2012,4(11):44-45
[3] 黃文伶,梁平華,曹彬.人工氣道內吸痰的臨床護理進展[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S2):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