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萍
(騰沖縣人民醫院康復科 云南 騰沖 679100)
腦卒中在臨床上屬于一種常見病,對發于老年患者。當前腦卒中的發病率不斷提升并附帶年輕化趨勢。因為病情對患者的致殘和病死率很高,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肢體和語言障礙,使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廣大患者與醫務工作者對此十分重視,為提升腦卒中的臨床治愈率、減輕致殘率和加強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治療中良肢位擺放康復護理預防偏癱等并發癥方面獲得了廣泛的使用。現將詳細報告如下[1]。
1.1 一般資料:我院康復科在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48例腦卒中患者,經檢查全部得到確診。對照組男性為20例,女性4例;年齡32~82歲,平均年齡62.8歲。觀察組男性14例,女性10例;50~85歲,平均年齡65.7歲。兩組患者各方面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與治療病情穩定之后性良肢為擺放,并引導患者家庭進行康復訓練。
②觀察組入院后,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良肢位擺放,督促與指導患者家庭進行良肢位擺放和康復訓練。在兩組治療四周后與出院4個月對兩組患者的肌張力和生活質量恢復的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康復訓練:
(1)正確的臥姿。健側臥位:取患者側肩部、上肢充分前伸,肘伸展,下肢取自然的半屈曲位。
(2)仰臥位。為預防肩關節的退縮,將足夠大的軟枕墊于肩關節及伸展的上肢,最好使前臂保持旋后位。在患側骨盆下墊枕,以防止患側骨盆后傾;在患肢下方墊枕,防止患側下肢外展、外旋;同時為避免出現強烈的伸肌痙攣,在膝下墊一軟枕,保持膝關節于輕度屈曲位。
(3)患側臥位。患側肩部盡可能前伸,上肢外旋,前臂旋后,肘伸展,下肢稍屈曲[2]。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肢體恢復正常,并未出現任何不適感覺;有效:患者肢體活動部分恢復正常,有時會出現疼痛難耐的狀況,能夠自己恢復;無效:患者肢體活動恢復了一些,相比于治療之前并沒有太大的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法:本組我們實行SPSS18.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分別進行t和x2檢驗,表示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顯效20例(83%),有效3例(12.5%),無效1例(0.041),臨 床 總 有 效 率 為95%;對 照 組 顯 效14 例(58%),有 效6 例(25%),無效4例(16%),臨床總有效率為83%。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當前,我國腦卒中的發病率上升的趨勢越來越年輕化,大部分屬于病急、發病兇險。長時間以來,在早期中的腦卒中治療只注重藥物治療與常規治療,對康復醫學早期介入、良肢位擺放重要性的認知十分欠缺,在患者與家庭中還是盲區;所以,康復健康的教育存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康復健康宣教,讓病人和家庭對康復程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早知道治療的重要性,在康復治療師訓練以外大多數時間里,協同家屬自覺監督患者的康復。讓他們注意在學習某一活動動作的時候起點要很低,這樣使得病人能加強自信心,持之以恒能獲得很好的效果。
綜合上述,本組實行入院后治療過程當中就開始進行良肢位擺放,在監督的同時指導患者家庭進行良肢位擺放與康復訓練能幫助患者從陌生的醫院環境熟悉起來,融入新環境。在臥位不正確是情況下痙攣的發生率最高,而且伴有肢體疼痛與活動存在有限,也會使肩關節半脫位癥狀。可見,早期良肢位擺放對癱瘓病人的康復存在重要意義。擺放是康復的基礎,病人能掌握好床上正確的體位、運動與坐起訓練及其每個階段訓練要注意的事項,有效的緩解了患者生活質量與并發癥等,促使患者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信心,提高了患者對醫務工作者的服務滿意度其臨床價值高,值得臨床大力的推廣[3]。
[1] 劉婭慧,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3,03(56):278
[2] 鐘捷,張月娟,余艷蘭,涂麗,劉紅娜.早期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病人癱瘓肢體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3,23(08):17
[3] 何俊萍,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病人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0,32(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