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敏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中心衛生院 寧夏 吳忠 7511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然而在逐漸步入老年化的過程中出現老年人免疫力降低、飲食結構改變、生活環境污染等問題,很容易導致各種疾病[1]。老年疾病多因病情遷延,難以徹底治愈,大多數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產生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影響臨床療效。我院對50例老年患者實施了心理護理,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之間我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性31例,19例;年齡61~82歲,平均(70.5±3.5)歲;疾病類型:冠心病22例,骨折19例,其他9例。所有患者均與有關的診斷標準相符合,且經過輔助檢查確診,本次研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意識障礙和語言障礙者,患者的預計生存期均大于3個月,除了給予常規護理之外對所有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1.2 護理方法: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掌握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文化程度、社會背景等,并積極與其溝通和交流,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存在的心理問題,并根據其心理狀態采用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使患者能夠心情愉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具體而言,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相應的護理措施如下。
①絕望心理及護理措施。大部分文化程度高、閱歷豐富、事業有成的患者在患嚴重疾病后,久治不愈就會產生心理,甚至想要放棄治療或者自殺。護理人員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關注、安慰并幫助患者,加強交流和溝通,將疾病的治療、發展、預后情況等詳細向患者講解,并與其共同分析,耐心解釋保持健康、積極心理對疾病治療的重要性,介紹同一類疾病的成功病例,使患者精神振奮,有信心戰勝疾?。?]。
②悲觀心理及護理措施。大部分老年患者病程較長,病情遷延、反復,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產生悲觀心理,悶悶不樂,生活質量下降。護理人員需要關心、愛護患者,在生活方面主動提供幫助,支持、鼓勵患者,使患者變得更加樂觀。
③懷疑心理及護理措施。疾病久治不愈會導致患者懷疑醫院的治療水平與醫護人員的技術,對自身疾病也會產生懷疑態度,護理人員需要對其實施健康教育,詳細講解疾病的產生原因、發病機理、治療方法、目的與預期效果等,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使患者信任醫院及醫護人員,提高其治療的配合度。
④焦慮心理及護理措施。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合并心律失常癥狀,所以在發作時會導致其情緒變得焦慮不安。心神不寧,使其正常睡眠與休息受到影響,甚至會加重病情。護理人員應加強心理疏導,多溝通交流安慰患者,穩定其不良情緒。
⑤孤獨心理及護理措施。若患者沒有經常探視的朋友和家屬,護理人員需代替家人給予其關懷,使其陌生感消除,愿意配合治療。
1.3 觀察指標: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整體狀態,特別是情緒的變化,關注患者的主訴要求,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在心理護理前與心理護理1周后分別采用HAMD 量表、HAMA 量表對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焦慮程度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中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時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18.0,采用(均數±平均數)的方式表示計量數據,其組間比較則t進行檢驗。如果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統計結果顯示,經過護理,50例老年患者的抑郁癥狀和焦慮癥狀均明顯緩解,HAMD與HAMA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患者的抑郁、焦慮癥狀評估結果對比
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對疾病缺乏了解、疾病久治不愈、痛苦大、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因素,很容易產生焦慮、擔心、恐懼、抑郁等消極心理,尤其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更會感覺到孤獨和寂寞,而長期受家人照顧的老人則害怕自己給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這些不良情緒十分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很難獲得理想的預后效果。我院要求護理人員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在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訴求,及時幫助其解決問題,并且針對各種心理問題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3]。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護理,50例老年患者的抑郁癥狀和焦慮癥狀均明顯緩解,HAMD與HAMA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對老年患者實施科學的心理護理措施,可以消除其不良情緒,減輕焦慮、抑郁程度,使其保持健康、愉悅的心理狀態,促進身體盡快康復。
[1] 劉玲琳,程雯洲.老年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29(12):1401
[2] 趙立新,王敬華,左桂芹.臨床心理護理對肺癌放射治療患者的臨床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34(06):663-665
[3] 趙宇,王金萍,仇金霞.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4,24(1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