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
(吉林省農安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 吉林 農安 130200)
骨折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通常病情嚴重,而且需要長期臥床休養[1]。近幾年,在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等因素的影響下,骨折患者數量逐漸增多,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增加了家庭與社會的負擔。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護理需求,我院在骨折患者的護理中應用了臨床護理路徑,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1.1 臨 床資 料:選 取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 之 間 我院 收 治 的100例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與有關的診斷標準相符合,并經過CT等檢查確診。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齡21~75歲,平均(45.6±3.8)歲;受傷原因:撞傷11例,擊打傷15例,重物砸傷18例,跌傷22例,交通意外傷34例;骨折部位:橈骨骨折4例,脊椎骨折7例,髕骨骨折8例,肱骨骨折9例,脛腓骨折9例,粗隆間骨折10例,手部骨折11例,髖骨骨折12例,股骨骨折13例,肋骨骨折17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例,年齡、性別、受傷原因等一般資料在兩組患者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對比。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點。①組織助理護士、責任護士、主治醫生和護士長成立專門的護理小組,以患者的具體病情、臨床資料等為依據,結合工作經驗制定護理路徑表,通過專家審核后開始實施。②對剛入院的患者講解主管醫生、護士、住院須知、規章制度、科室情況等住院環境,發放護理路徑表,指導患者完成各項檢查,給予病情評估。③入院第2d~術前1d,對患者的病情、體征變化進行密切觀察,以播放視頻或現場講解的方式說明術前各項檢查的注意事項、必要性與目的,以及功能鍛煉和床上使用便器的方法。④術前1d,除備皮準備外,還需將備皮的目的、作用告知患者與家屬,通過溝通交流給予心理疏導,減輕其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⑤手術當天根據醫囑向患者講解手術流程,注射術前針,術中對生命體征實施密切監測,配合醫生完成手術,給予常規術后處理。⑥術后第1d~出院前1d,對患者的疼痛、引流液、血運、切口等情況進行觀察,如有異常給予對癥處理,講解使用藥物的名稱、作用、注意事項等,提高其依從性,鼓勵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保持心情愉悅。⑦離院時,在飲食、運動、用藥、作息、復查等方面給予健康指導。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采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其對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包括發病原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護理要點等共10個問題,每個問題的評分在0~10分之間,問卷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高。患者出院時詢問其是否滿意護理服務,計算滿意度。觀察住院期間患者發生并發癥的情況[2]。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采用百分比的方式表示計數數據,并用x2檢驗其組間比較,采用(均數±平均差)的方式表示計量數據,并用t檢驗其組間比較。如果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分析與統計,對照組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均高于觀察組,骨折知識掌握度低于觀察組,40例患者滿意護理服務,滿意度為80.0%,低于觀察組的98.0%(49例滿意)。對照組發生墜積性肺炎1例,泌尿系統感染3例,出血2例,切口感染3例,壓瘡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8.0%,觀察組發生出血1例,壓瘡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低于對照組,P<0.05,上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對比
臨床護理路徑作為近幾年一種常用的護理模式,是以患者的疾病類型、手術方式等為依據,制定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模式,為護理人員規定了各項護理操作的流程,可極大提高護理效率,縮短康復時間[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的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并發癥發生率均高于觀察組,骨折知識掌握度、護理滿意度低于觀察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在骨折患者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縮短康復時間,減少相關并發癥,使預后效果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與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1] 謝建芳,張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伴發精神障礙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6):136-137
[2] 江桂林,孫曉敏,陳玲.臨床護理路徑在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西部中醫藥,2012,(1):86-87
[3] 秦玉霞,安穎,蔡國梅.臨床護理路徑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2,(2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