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翠榮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婦幼保健院 山東 淄博 255000)
多重耐藥菌,具體指的是對三種或者三種以上的抗菌類藥物呈現出耐藥性的細菌,具調查顯示,我國由于在臨床方面大量使用抗菌藥物,所以細菌的耐藥率相較于歐美等國家來說比較高,且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多重耐藥菌在國內外的形勢都不容樂觀,國內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控制多重耐藥菌方面仍然任重道遠,而隨著多重耐藥菌種類和數量的不斷增加,因為感染所導致的病死率也逐漸增加,已經成為了造成醫院內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1]。為了探究如何在多重耐藥菌醫院有效的控制細菌感染,本次實驗采用了多學科協作模式干預,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本次實驗以我院300名醫生作為實驗對象,其中男性200名,女性100名;年齡在21到65歲之間,其中包括14名主任醫師、116名副主任醫師、130名主治醫師以及40名住院醫師。在干預前收集本院所有耐萬古霉素腸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培養陽性的共260 例患者資料,并進行耐藥性方面的檢測,在干預后對同樣的患者進行耐藥性方面的檢測,整理并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多重耐藥菌包括: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腸桿菌科細菌、產超廣譜β- 內酰胺酶細菌以及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
1.2 方法:成立多學科協作模式管理組:成員由主管副院長、護理部、醫務科、檢驗科、藥劑科以及其他重點部門的負責人組成。主要任務是制定多部門參與的多重耐藥菌管理會議制度和具體的落實方案,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反饋,并提出改進的措施。同時要對多重耐藥菌檢出率高的科室進行查房,現場解決存在的問題。
組建多重耐藥菌感染診治專家組:成員由醫院微生物學、重癥醫學、感染控制、臨床藥學、護理學等學科的業務骨干和專家組成。主要任務是負責對全院的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例進行會診,并指導有關多重耐藥菌感染病例的監測、檢驗、隔離、診治、清潔與消毒等。采取多學科聯合培訓:主要培訓內容為多重耐藥菌的流行發展趨勢、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的措施、正確的標本采集方法等。培訓對象覆蓋全員,包括醫療、工勤、護理以及實習進修人員等。
制定質量考核標準:采取組合式控制措施,主要內容有接觸隔離、環境清潔、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減少設備共用以及消毒等。同時制定多重耐藥菌管理質量考核標準,內容包括衛生的執行率、環境清潔與消毒、隔離的落實情況以及抗菌藥物的使用等。然后通過綜合質量查房,由各相關專家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以文件形式全院通報。
1.3 檢測方法:常用的檢測方法包括日常檢測、主動篩查和暴發檢測。日常檢測包括環境和臨床標本MDRO 監測;主動篩查是對無感染癥狀的患者標本(如鼻拭子、肛拭子、咽拭子或大便)進行檢測培養,發現MDRO 定植者;暴發檢測是重點關注在短時間內某一區域中患者分離的同源同種MDRO 及其感染情況。
1.4 觀察指標:比較實施多學科協作模式醫院在多學科協作模式干預前期與后期MDRO 的檢出率以及醫院感染率。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Excel表格進行數據的錄入,使用SPSS13.0軟件對錄入計算機的數據進行統計學方面的分析。統計資料按照平均數±標準差的方法表示,檢驗方式采用獨立樣本t,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前后MDRO 檢出率比較:相較于未實施多學科協作模式干預之前的情況,實施干預后MDRO 的檢出率明顯降低,干預前后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實驗前后MDRO 檢出率比較
2.2 實驗前后醫院感染率比較:實施多學科協作模式干預之前,患者住院日為139535天,期間共發生78例醫院感染事件,其中MDRO 感染有54例,MDRO 的醫院感染率3.86例次/萬住院日;實施干預后,患者住院日為129995天,期間共發生51例醫院感染事件,其中MDRO 感染有11例,MDRO 的醫院感染率3.14例次/萬住院日,可見實施多學科協作模式干預之后,醫院感染率明顯降低,干預前后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實驗前后醫院感染率比較
隨著近些年來新的抗菌藥物的推出和不斷深入的研發,以及在臨床治療上的大面積使用,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強的問題也隨之變得愈發的突出,目前已經成為造成醫院感染事件發生的主要病原菌,所以如何有效的控制多重耐藥菌醫院的感染已經成為了醫院感染控制方面的重中之重。而多重耐藥菌醫院的感染控制,絕不只是使用抗菌藥物這么簡單的問題,因為MDRO 產生以及擴散的原因是相當復雜的。據統計30%到40%是通過醫院工作人員的手進行傳播,20%到25%是由于抗菌藥物的選擇壓力造成,20%到25%是社區獲得性病原菌造成的,還有20%來源不明。所以,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需要藥學、臨床、微生物學等多種學科共同協作[2]。
而多學科協作模式的實施,使得醫院的藥學部、感染管理科、醫務處、護理部、臨床微生物科以及臨床科室等多種學科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不但進一步推動了多學科的交叉發展,還推動全方位專業化的進程,通過整合合作化醫療資源配置與規范化診治策略,達到有效控制MDRO 醫院感染的目的。與此同時,醫院的感染監控信息平臺可以實現對MDRO 的檢出情況、抗菌藥物使用率、耐藥趨勢、社區及醫院感染情況、暴發預警以及微生物標本送檢率等數據進行實時的監控。使得這種工作模式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可以顯著的提高各部門工作質量以及工作效率。本次實驗也證明了,實施干預后,MDRO 醫院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3]。
綜上所述,采用多科學協作模式,可以有效控制多重耐藥菌醫院的感染情況,值得在未來大力推廣普及。
[1] 李紅梅,吳煥卿,趙春霞,艾黎明,侯東敏.多部門聯合干預模式在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防控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1):179-181
[2] 嵇曉紅,劉春湘,陳嫣紅.多學科協作模式在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重慶醫學,2013,42(19):2254-2256
[3] 楊興萍,陳麗君,顏紅芳,周呂蒙,肖嚴.多學科協作在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1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