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80X(2015)03-0101-02
收稿日期:2015-01-18
基金項目:2014山東省軟科學課題2014RKA0700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紅玉(1980-),女,山東昌邑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
AResearchon Policiesto Develop Ecological Agriculture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Hong-yu
(Weifang Vocational College,Weifang,Shandong 261000,China)
Abstract:Inviewofincreasinglyseriousagriculturalenvironment,thispaperexpoundedthekey to achiev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or Shangdong province which is magnate in economy and agriculture is to transform agroecology and proposed that it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to lay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in respe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perfec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o-ecology and developagro-ecologysmoothly.
Keywords:ecologicalagriculture;ecologicalprojects;policy
1 山東生態農業發展政策與制度體系建設問題
(1)缺乏系統、長期、有效的制度和扶持政策。從國家層面上來說,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包括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和激勵措施在內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很多學者對生態農業政策和法律的研究,也僅限于某一方面。山東省作為生態農業發展較早的省份,在試點試驗方面做的較好,也有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模式,然而針對生態農業發展系統的政策、法規、制度幾乎空白,好的生態農業發展行為僅僅靠項目一時一事的局部支撐,缺乏行動的系統性,也缺乏長期、公平、通用的辦法,基本上是各地區都在摸索,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形不成規模,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2)缺乏專門的生態農業法規。目前,我國有關生態農業的要求是根據綜合法、單行法和地方法制定的,有關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僅僅是出現在政府紅頭文件、工作報告和會議文件中,缺乏專門的有關生態農業發展的法規。因為國家層面上的立法欠缺,山東省生態農業發展的相關制度、政策在出臺的時候沒有根本依據,比較盲目。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我們一直在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然而,山東省近三十年的生態農業發展,到目前依然沒有形成針對生態農業發展的專門政策、機制,生態農業發展無章可循,從長遠來看,這些都不利于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缺乏細化、標準化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文件。山東省有關生態、補償、綠色補貼、項目基金扶持、減稅、免稅、貼息、政府補助方面的政策近年也出臺了不少,但大多都以行政規范和管理引導為主,可操作性不強。各地區在執行的過程中,針對某一方面,某一行為會出臺一些制度,但是僅僅作為宏觀指導,執行的過程中沒有具體的標準和要求,沒有細化到生態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所以政策的要求和實際的執行存在偏差。
(4)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任何政策、辦法的執行,要想確保其有效性,都必須有配套的監督機制。山東省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雖然一再強調重要性,但是與預期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各種基金扶持政策的執行、環境污染的治理、政府補助政策的實施等,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扭曲,對各種危害生態環境的處罰過于單一,過分依賴于經濟處罰,對一些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缺乏長遠有效的法律監督機制和管理,制度是出臺了,但是做與不做一個樣,做的好壞一個樣,從法律層面上來說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長此以往,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生態農業發展的進程,生態農業模式的長期實施效果都會受到影響。
2 政策缺失帶來的危害
(1)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近年來,生態農業發展進程緩慢,各種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行為屢禁不止,經過對山東省部分鄉鎮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我們發現,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增加;生產廢料隨意傾倒;農田灌溉水質嚴重超標,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超標;農業用地的大量閑置;大量生活廢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出;垃圾箱、垃圾轉運站、無害化公廁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衛生戶廁普及率不高,農村衛生環境相對較差等都極大的制約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2)綠色行動缺乏資助與激勵制度保障,沒有可靠的預期。生態問題存在時間由來已久,現在全省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上步伐不一致,有的地區起步早,效果好,有的地區對環境污染帶來的問題并不重視,仍然過多集中于經濟效益上,由于缺乏相應的資助政策和激勵制度,很多生態項目實施沒有保障,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3)生態農業的發展評估指標和努力方向不明。生態農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過程性評估指標至關重要,很多項目在前期的設計中是有客觀預期的,但具體實施起來會有不同程度的走樣,很多項目實施到最后往往背離初衷,甚至出現不了了之,這既帶來了資金、人員的浪費,還帶來了資源的不同程度的二次破壞。
3 完善生態農業建設政策方面的建議
(1)建立完善系統的制度體系。首先,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制定一部統一系統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非常有必要。它既是依法行政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從山東省農業大省的實際來說,為實現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們應著重建立強有力的監督執行機制,對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農業行為作出明確界定。對違法占用農田行為、農業化肥使用超量行為,畜禽糞便不經處理隨意排放行為,農膜殘片留存不合理行為,海洋河流禁漁期捕魚行為等都應詳細的納入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體系。
(2)建立農業生態發展的激勵機制。目前,山東省各地區生態農業發展各有利弊,參差不齊,出臺一系列的競爭激勵機制非常有必要。對那些農業生產中實施了綠色工程的,政府應出臺相應的補貼、激勵制度,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效果突出的,應配套出臺獎勵政策和推廣政策,對有重大農業發展前景的生態農業發展項目給予經費支持,對農業資源利用合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顯著的政府給予配套的支持,總之,從制定穩定的經濟激勵基本制度著手,調動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3)控制招商引資項目,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目前,山東省各地招商引資項目較多,但對關乎生態農業發展的招商引資項目篩查不嚴,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個別人發財、農民群眾受害、社會集體買單”的情況。政府在有關招商引資項目引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把質量關,堅持先做論證再引進的原則,其中,浪費資源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對環境有污染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對生態農業發展有重大負面效應的項目堅決不引進。另外,對目前已經存在的工業企業要進行綜合治理,該限時整治的限時整治,該關停并轉的關停并轉;具體到農村來說,整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先制定出環境保護規劃,嚴格按規劃實施,對于相關經費、政策的落實要實行嚴格的制度保障,要具體到人,具體到每一件事,對于相關招商引資項目,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嚴格環境標準、嚴肅執法紀律、規范執法手段,要有相應的目標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要落實目標責任制,要從確保生態農業長效發展的長遠來考慮。
(4)要有配套的生態環保認證制度。近年來,山東省有關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出臺過相關制度,但生態農業環保等方面的認證制度尚屬空白。生態農業環保認證制度、認證原則的完善,可以讓農產品貼上認證標簽上市,可以確保農產品質量有可靠的生產與采購記錄,而且使各項檢測符合標準,可以通過建立的生態農業認證激勵制度,調動大家參與生態農業發展的積極性。
(上接第100頁)
數民族聚居區由于經濟落后而導致了開發的滯后。在開發內江市旅游資源時可將民族旅游資源作為一個重要方面。
(3)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在政府部門統一指導下加大對道路、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改建的力度,重點加強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接待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抓好旅游的大環境建設;圍繞重點旅游區和旅游精品線路的開發,加快旅游公路網絡建設,提高道路交通質量,形成內江旅游環線等。
(4)實現多元化發展模式。①內外結合模式。在開發過程中內江市相關部門應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在政策上給予投資商優惠;在開發過程中相關部門做好與當地社區居民的協調工作。另一方面在運行過程中相關部門應承擔基礎設施改善和建設費用,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②農旅結合模式。以家庭為單位,依托當地農業資源與環境,為游客提供生態旅游體驗。讓游客參與到各種各樣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真正體會到農事的樂趣。通過發展農村的觀光農業和生態農業,將農村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高鄉村旅游的整體水平。
4 結語
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客觀存在,鄉村資源向城市不合理流動,導致城鄉差距拉大,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旅游的建設與開發要和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才能突破原有的格局,得到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