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80X(2015)03-0126-02
收稿日期:2015-02-21
作者簡介:王俊雁(1975-),女,山西朔州人,大學本科,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林業生態。
ABrief Analysisofthe Significance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Forestry
WANG Jun-yan
(Hulinbei Forest Farm,Datong,Shanxi 037300,China)
Abstrac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new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and it has been into the field of forestry.To make forest resources meet the construction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people,and to reserve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it is necessary to invigorate forestr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restry constantly,and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forestrycontinuously.
Keywords:forestry;sustainabledevelopment;Importantsignificance
林業是一項最基礎性的產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山區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69%,發展山區林業,改革集體林權制度,加強林區建設,使山區人民安居樂業,縮小貧富差距,構建和諧穩定林區,讓林業可持續發展。保護好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與環境,讓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安居樂業。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極高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的供給任務。而經濟的繁榮,對林業生產和發展的要求也更高,對林業資源的需求也越來越多。要加大力度調整林業生產力的布局,淘汰落后的產業,改造傳統的產業,培育新型的產業,著力推動林產業的重組,解決林業產業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明確林業的發展戰略目標,堅持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視林業生態效益,不貪圖一時利潤的最大化,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的和諧統一。
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林業可持續發展是在1992年世界環境發展大會上提出來的,我國已經把可持續發展定為基本國策之一。林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對森林生態系統在確保其生產力和森林生態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進行的林業實踐活動,開發培育和綜合利用森林資源,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必須在保持林業物質生產的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上,又要確保資源和環境的和諧發展,不破壞土壤、空氣和水的質量,保護森林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使林業生產能夠滿足當代人的經濟建設需求,又要兼顧子孫后代對森林環境和林業物質生產的需要。深入調整林產業的產品結構,進行木材、林產品生產和保護性資源經營,注重林業生產的深加工和發展優勢產品,延伸林業產品的產業鏈,增加其附加值,讓林產品結構合理。明確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必須加快生態林業的建設,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其中經濟效益、社會合力和生態支持力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1)經濟效益。林業的經濟效益是最受關注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4月4日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時,指出:“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確立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經濟效益主要包括能源、資源、資金和信息的使用效率、效益與增長率。在以森林資源為基礎,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不斷利用森林資源提高人均收入、資源儲量。
(2)社會合力。社會合力是人類戰勝自然、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加快森林生態建設,就要動員所有力量保護森林資源,推進林業產業的換代升級,精心謀劃項目建設,建立一支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的林業隊伍,夯實林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推動林業經濟的發展。社會合力主要包括:區域的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會公平性、社會穩定性和體制合理性等,增加人類福利和森林的綜合效益,加快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3)生態支持力。加快林業生態建設步伐,支持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和綠化造林工作,支持生態保護,重點扶持林業產業的發展,強化林業改革,積極支持森林生態經營,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支持力主要包括生態的自我調節力、生態的還原力、資源的承載力和環境資源等。為保持和增進森林的長期健康而進行生態經營,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損害未來林業生態平衡,保持森林的永續利用。
2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林業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產業,也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林業的經濟地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要樹立長遠開發的意識,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濟目標。建立有效的林業開發機制,國家扶持與生態補償相結合,保障林業經濟持續發展。
(1)加強立法,平衡發展。我國的林業立法應實行環保優先的原則,在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要優先考慮到生態利益。充分尊重與體現生態規律,以林業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保護生態環境和森林資源,使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發展。在保護森林資源環境的前提下使用森林資源,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要不斷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的覆蓋率,改善環境質量,保障子孫后代的需要。
(2)明確目標,更新理念。深化林業體制改革,走出只重視林業經濟效益,輕視林業生態效益的誤區,更新理念,改變思想,切實理清林業經濟效益與林業生態效益的關系,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林業產業生產經營的唯一理念。加強森林生態環境建設,投入人力物力加大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合理的利用林地,增強市場競爭力。
3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1)改革體制,科技興林。加強林業科技體制的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科研與生產建設脫節的問題。改造傳統工藝,引進、推廣新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建立起以企業為龍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主旨的林業科技體系,實施科技興林,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讓科研成果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科學地指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充分調動林農與社會各界人士的造林護林積極性,提高市場競爭力。運用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聯合開發和創辦經濟實體等多種形式,鼓勵科技人員積極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
(2)調整結構,保護資源。我國幅員廣大,林業資源極其豐富。森林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加強林業資源保護,是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措施。加大林業監督力度,著力提高林業資源管理的科學水平。嚴格控制對林木的采伐量,限制采伐權限,確保現有林業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統籌謀劃、分類指導、協調發展,使林業產業的生產力布局和國家發展的戰略相適應。調整林業生產力的布局,推動產業重組,改造落后產業,培育新型產業。立足現有的資源優勢,走林木產品精深加工的發展道路,提高市場競爭力。運用名牌效應,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借助外力促進新的林業產業的形成,實現產業換代。總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們必須采用新的科學技術管理方法,改變傳統觀念,加快林業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上接第103頁)
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比如化學添加劑的殘留、農藥化肥的殘留,與其他農產品相比,這類農產品在外觀上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對人體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
(3)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因素復雜。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是很復雜,其污染也是多種多樣,如物理性污染,這種污染方式危害相對小一些,可以通過氣體疏散、改善保存條件等加以調整,但是化學性污染則很容易引起突發事件,比如基因工程,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加產量,但是卻容易導致生物入侵、基因鏈紊亂、有毒基因導入的問題產生。此外,還有諸如污染源、污染處理等問題的干擾,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層出不窮。
3 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檢測措施
(1)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管機制。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管機制,不僅有利于市場化的正常運行,同時讓消費者能夠購買到放心的農產品。目前我國應當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和支持,構建質量安全型監管體系,增強保障措施,在現有學科的基礎上加以整合,比如數學、信息、科學、農林產業等,定期開展質量評估,讓產品質量信息公開、透明,工商管理部門要及時檢查生產和銷售部門的營業執照,防止一些不法商販提供一些質量沒有保障、成本很低的產品。
(2)產銷相互配合。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應當密切配合,加強市場的銜接,鼓勵自產自銷的家庭農場,因為這樣會讓“場地掛鉤”、“場廠掛鉤”等更好地進行,不僅滿足人們的需求,同時還能吸引更多的家庭到農場耕種。在市場監管力度得以加強的基礎上,農產品的產量上升,質量也就有了保障。當然,產銷的銜接與配合要鼓勵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生產基地和產品推廣盡可能向品牌化發展,也是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檢測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