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產田改造,已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任務之一。實踐證明,通過以機械為主導,配合運用農業、生物、工程等技術措施,對水稻中低產田的土、肥、水、耕作制度等進行綜合治理,可有效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1 中低產田的劃分
什么是中低產田,據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提供的資料,它是以土壤生產力高低、土壤性質好壞、生產條件優劣為主要依據。劃分標準是據當前生產水平、土壤普查結果及國家規定的土壤養分含量等級差等綜合評判。
(1)按單產水平。畝產在400kg以上的為高產田;畝產在300~400kg的為中產田;畝產在300kg以下的為低產田。
(2)土壤性質。土壤性質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物理因素包括耕作層厚度和土壤質地,是土壤條件評價的基礎?;瘜W因素包括養分儲量(有機質、全氮、全磷、全鉀)和養分有效狀況(代換量、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鉀)是土壤的供肥能力。其次是土壤水分,是土壤肥氣熱的主控因素,水肥氣熱能否協調是最重要的標準。
(3)土壤性質劃分標準。①高產田:耕層厚度在15cm以下;養分儲量,有機質大于3%、全氮大于0.1%、全磷大于0.1%、全鉀大于2%;有效養分,速效磷大于10ppm、速效鉀大于100ppm;不缺水,排灌自如。②中產田:耕層厚度在12~15cm;養分儲量,有機質在2%~3%、全氮在0.075%~0.1%、全磷在0.05%~0.1%、全鉀在1.5%~2%;有效養分,速效磷5~10ppm、速效鉀75~100ppm;缺水,排灌不方便。③低產田:耕層厚度在12cm以下;養分儲量,有機質在2%以下、全氮小于0.075%、全磷小于0.05%、全鉀小于1.5%;有效養分,速效磷小于5ppm、速效鉀小于75ppm;嚴重缺水,排灌十分困難。
(4)生產條件。中低產田的生產條件多受人為因素干預和自然因素影響,一般表現在灌溉設施缺乏、遇旱不能灌、澇災和漬水不能排、耕作制度不合理、有機肥投入少、用養脫節、養分失調、溝谷壟田、日照少、水土溫度低等。
2 中低產田形成的原因及特征
(1)先天性的中低產田。由于地形地貌的差異,使光熱水等自然資源分布不夠協調造成的,如偏離村莊的山沖角落,缺水少肥的低產田,山區中的冷水田、深腳田、鱔泥田等。
(2)人為造成的中低產田。由于沒有興修水利,或已修的水利年久失修,使旱澇保收的水稻面積保收程度降低,由高產田變為中產田,由中產田變為低產田。還有些農戶對耕地采取掠奪性經營,肥力下降,有機質缺少。同時大量使用化肥,使田塊土壤板結,耕層變淺,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由肥田變成了瘦田。
(3)中低產田的基本特征??捎脺\、瘦、旱、堿、毒五個字來表示。淺:耕層厚度小于15cm,有的不足12cm。據有關資料顯示,淺田約占水田面積的20%。瘦:缺少有機質、保水保肥能力差,洪水順田流、肥土隨水走,瘦田約占水田總面積的10%。旱:嚴重缺水、灌溉困難,望天丘,旱田約占水稻面積的15%。堿:由于大量施用堿性肥料,土壤偏堿性,偏堿性田約占水田面積的15%。毒:由于工礦企業及生活區的廢水、廢物、廢氣的直接排放,對農田的污染,使一些農田變成了毒田,毒田大約占水田面積的1.5%。
3 機械化綜合改造治理技術
依據中低產田形成的原因特征及所占的面積,運用機械化綜合改造技術,因地制宜對土壤、肥水等條件進行治理,使中低產田的耕作層厚度達到15cm以上,全氮大于0.1%、全鉀大于2%、全磷大于0.1%、速效磷大于10ppm、速效鉀大于100ppm、有機質大于3%,使水稻畝增產80~100kg以上。
(1)機械深耕改良土壤耕作層。運用拖拉機或水田耕整機深耕,可打破多年“牛力”淺耕而形成的犁低層,使土壤疏松、活土層增厚,從而使土壤中的水分、養分增加,促進水稻的根系發育生長,擴大吸收養分的范圍。雙季稻的地區,耕深一般大于15cm才能滿足水稻生長的要求。
(2)機械化稻草還田。用拖拉機或水田耕整機耕田把濕稻草深埋在田泥下層,不僅可培肥地力,改變土壤結構,還可以補償水田有機質的損耗。據農業專家測定,每畝地用850kg濕稻草還田,相當于投放尿素11kg、磷肥9.8kg、鉀肥20kg。
(3)機械化深施化肥。將化肥或有機肥,按農藝要求的數量撒施在田間,立即用拖拉機或水田耕整機翻耕,使肥料深埋在10~15cm的田泥層中。這樣可以防止化肥揮發和流失,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15%~20%,有效利用率達到45%~50%。
(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技術。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歷史和現實的經驗教訓證明,種子再優、肥料再多、技術再精,無水、少水或水多成澇都會造成農業無收少收。水稻的生長發育開花結穗都需要相應的水分,否則就難以生長,甚至枯萎死亡。要充分利用鏟運機、推土機、拖拉機等農業機械興修和維護山塘水庫儲存水量,特別是要加強農田基本建設,使田成方、溝成網、道路暢。
(5)機械化冬翻。對冬閑田,利用拖拉機冬翻、犁田曬冬,可以改良土壤結構,又可以消滅隱藏的病蟲害。
試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