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業及農業推廣體系
(1)農業基本情況。泰國位于中南半島中部,是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國土面積51.312萬km 2,總人口6768萬(2014年),農業人口達80%,享有“東南亞糧倉”的美名,全國可耕地面積約2240萬hm 2,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農產品是泰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是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依靠“以農立國”方針來實現經濟整體騰飛。水稻、玉米、木薯、橡膠、甘蔗、蔬菜、綠豆、麻、煙草、咖啡豆、油棕、椰子等為主要作物。水稻生產約占總耕地的59%,玉米、木薯、高梁等旱地作物約占總耕地的23%,果樹種植約占總耕地的9%,菠蘿、龍眼、榴蓮、芒果等熱帶水果已占據世界市場的35%。
(2)農業管理及推廣機構。泰國的農業推廣體系分為中央、省和區三級。泰國農業與合作社部是行政和科技合一體制,設4個研究中心和1個農業經濟研究中心,行政上設農業、推廣、畜牧、漁業、林業、灌溉、土地開發等局。泰國農業及合作社部的農業局和農業推廣局各自都有比較完整的體系,而且分工明確。農業局主要負責農業行政管理,如政策制訂、農藥登記、項目確定與審批等事務。農業技術推廣局負責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下設6個大區推廣局、73個省級推廣局,在村也設有推廣機構或人員。
(3)農業科學研究機構。泰國政府對農業科研的財政投入一直在公共科研領域占主要地位,目前從事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主要有三部分:一是農業及合作社部下屬的多個究中心和試驗站;二是公立高等院校,其中一半以上的綜合性大學設立了農業類專業及農機專業或學院,是泰國農業科研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是私營科研機構集聚了一大批農業科技人員,為農業科技發展作出了貢獻,如正大集團就是范例。
2 國家興農政策的實施
泰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推行符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戰略,主要在稅收、信貸、收購、外資利用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引導農民按國家制定的發展規劃進行種植和生產,從而使產業結構逐步得以優化。
(1)土地政策。改革土地制度,重新分配部分土地,制定土地所有權政策。這些政策解決農村的小土地所有權問題,加快落實土地所有權證的頒發,大大促進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2)投資政策。向主要農業產區大量投資,進行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政府之所以向農業基礎設施大量投資,與政府奉行的農業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有關。泰國基礎設施2012-2016年發展規劃提出,政府將從財政劃撥22700億泰銖(折合人民幣4327.4億元)用于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主要包括:改善制造業及服務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空置閑地進行經濟開發利用,提高農業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及進一步加強對水資源管理的保護措施等。
(3)信貸政策。為了保證農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供給,泰國政府制定和綜合運用支持農業發展的信貸政策:所有商業銀行必須將14%的信貸資金投向農業;農業銀行和農業合作社必須以平均成本價確定貸款利息;政府建立儲備糧食抵押貸款,幫助農民在銷售旺季前進行糧食儲備,待市場價格上升時再出售。2012年,泰國農業合作社銀行提供超過100億銖的創新農民信貸,以培養年輕一代職業農民,幫助農民年均收入不低于18萬銖(折合人民幣3.44萬元),達到與本科畢業生收入相當的水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農業職業。
(4)價格保護政策。根據市場行情,對農產品實行價格保護政策,或通過銀行對季節性滯銷產品實行貸款。對幾種主要農產品實行最低保護價格,降低農產品出口關稅,鼓勵出口企業發展。在良種供應上也有諸多優惠,如對稻谷實施保護價政策,對發展新橡膠園的農民發放補貼,以優惠政策鼓勵加工產品出口等。
3 農業合作社的組織與經營
泰國農業合作社是推動和保障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合作社法案》定義“合作社”為“建立在自助或互助基礎之上,為了共同的經濟社會利益并且依本法登記的共同行事的多人組織”。目前,合作社分為七種類型:農業合作社、土地轉讓合作社、漁業合作社、消費者合作社、儲蓄和信用合作社、服務合作社和信用聯合合作社。
(1)農業合作社的組織架構。泰國農業合作社體系由三個垂直層級組成:地區內的初級合作社、省一級的合作社聯盟、國家一級的合作社聯合會。初級合作社是由個人會員組成的,同時也作為會員加入省一級的合作社聯盟和國家一級的合作社聯合會。5個以上的同類型初級合作社就可以組建省一級的合作社聯盟。作為國家一級的合作社就是泰國農業合作社聯盟(ACFT),所有的省級農業合作社聯盟都是其會員,一些國家級的專業合作聯盟也是其會員,如泰國苷蔗種植者合作社聯盟、泰國豬養殖者合作社聯盟、泰國奶制品合作社聯盟等。
(2)經營范圍和績效。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會員的經濟和社會利益,農業合作社的經營范圍主要集中在:①借貸業務,以合理的利率向會員提供生產和消費借貸,借貸時間從2個月到5年不等;②存款業務,鼓勵會員存款,會員可以向合作社開設存款賬號、特別存款賬號或固定存款賬號;③營銷業務,通過合作社的統一營銷會員的農產品,保證會員收益的提高;④集中采購業務,以合理的價格向會員提供拖拉機等農機裝備和農用油料,以及肥料、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市場上優惠不少。
(3)農業合作社的管理和控制。會員大會是合作社的最高權力機構,負責選舉合作社董事會和董事長,董事長任命總經理負責合作社的經營管理。會員大會,每年至少一次,另外還要選舉產生內部審計員負責監督合作社運營預算及會計賬目情況。董事會主要負責制定總體政策、發展方案和選擇發展項目,并且作為合作社運營管理的監督者。
(4)政府及金融支持系統。泰國的農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在技術、經濟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國家成立了合作社注冊辦公室、合作社促進部(CPD)、合作社審計部(CAD)三個負責機構。農業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系統主要包括:①國家財政預算的合作社發展基金;②合作社之間的融資,利率和期限根據各合作社內部規定議定;③農業和農業合作社銀行專門為農業合作社和農民提供的低息貸款;④減免部分稅費,合作社為非贏利機構,所得稅免除。
4 農業機械化發展措施
泰國的農機工業基礎薄弱,農業機械化水平比較低,農機產品大部分依靠進口。農機市場需求以小型、價廉農機產品為主。四輪拖拉機、灌溉機械、農藥噴撒機械、水稻和甘蔗收割機械、飼料加工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畜牧養殖及加工機械等,是許多農場主及農民的期盼。近幾年,泰國政府為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推出了一系列農機化政策,促進農業機械化加速。
(1)加強農機科研和農機推廣工作。泰國的農機管理是由泰國農業與合作社部屬下的農業局負責,其主要職能是農機管理和農機研發,研究制定農機制造技術質量標準,對農機產品進行鑒定、生產監督和技術指導。農業與合作社部屬下的推廣局的職能之一是對農業機械適用性試驗及改良,農機化技術推廣及農機技術培訓,全國共有76個府,每府都有農機推廣機構。
(2)為提供優惠信貸服務。泰國每年對農業的投資占國家預算的8%~10%,政府還規定所有商業銀行每年投入的農業貸款不得低于上年存款額的20%,鼓勵和支持發展農業機械化,同時政府也積極尋求外來技術援助。現在,僅農村合作社每年用于購置農機的貸款已超過10億銖(折合人民幣1.906億元)。
(3)農機作業服務和集約化經營。在較長的時間里,泰國農業生產主要是依靠人力和畜力,經營粗放、效率低效、農業區劃欠缺,針對這種情況,泰國政府大力推廣農機作業委托(或稱農機作業服務)。農機作業委托,泛指委托人(農戶)把農業生產環節的部分作業委托給農機戶或農機服務組織用農業機械來完成,它對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機作業委托在20多年前起源于泰國中部平原地區,當時主要是小型拖拉機進行耕整地,后來發展到大型拖拉機的復式作業,現在發展到耕整地、植保、聯合收割等農業生產全過程一條龍機械化作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