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網站“商務廉政之窗”欄目日前發布公告,該部合作司司長王沈陽因違規參加企業安排的打高爾夫球等活動,已構成違紀,駐商務部紀檢組決定對其立案調查。巧的是,國家發改委前后腳發布的信息稱,國務院部署的清理整治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全國各地66家高爾夫球場被取締。
小小一顆高爾夫球,為什么成了領導干部談之色變的“政界違禁品”?其實掰扯這事不難,我們算兩筆簡單賬。
首先說球場。據業內人士披露,高爾夫球場面臨兩大困境。一是費地。國際上標準18洞高爾夫球場一般占地1000畝左右,我國很多球場為迎合客戶“貪大求全”,占地規模都在1200畝以上,相當于八九百個足球場,加劇了土地消耗。二是費水。一個18洞高爾夫球場,在降雨充足地區每天需灌溉淡水約1200噸,干旱缺水地區則達約4000噸。按北京70多家高爾夫球場測算,一年耗水量基本和原東城、崇文兩區一年居民用水量相當。一個高爾夫球場的投資和用水量用到農業,可建起46個同樣面積、旱澇保收的農場。對人均淡水資源匱乏的中國來說,高爾夫球場的高消耗大大加劇了環境負擔。
再說打球者。商業人士固然可持有價格不菲的高爾夫會員證,但若政界人士樂此不疲,輕則玩物喪志,重則身陷“險地”。從公開信息可見,官員“高爾夫病”有兩類:一是公款打球。如交通部綜合規劃司司長孫某和中糧集團等,都曾因公款打高爾夫被中央紀委官網點名批評。二是官商勾結。高檔球會“非會員免進”,隱匿性、私密性強,是私相授受的好所在。如海南落馬官員譚力,被中央紀委調查前還在外省,由私營企業老板陪打高爾夫。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原總經理唐若昕因索賄受賄300余萬元被判刑14年,僅高爾夫會員卡一項就價值百萬。在“廣東首例高爾夫球籍行賄案”中,時任東莞安監局長陳建國收受某企業主花費40.8萬元辦理的高爾夫球會會籍,被判刑10年6個月。
因此,不論是總體調控球場建設,還是官員“禁高令”,自有其背景和指向,并非要“妖魔化”什么運動什么人。如廣東省2014年底出臺的《關于嚴禁黨和國家工作人員違規打高爾夫球的通知》,明確了禁用公款、不準接受企業安排等“九不準”,其要義在“違規打”三個字。
其實,正風反腐要“死磕”的不是高爾夫,而是裹挾在球場內外的利益輸送、利益沖突等歪風亂象。讓官員和高爾夫保持適度距離感,就是要斬斷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鏈條和網絡。這是國際慣例,美國政府幾年前就曾指控奔馳公司通過高爾夫俱樂部禮物等行賄政府官員以獲得合同。盡管高爾夫本身無“原罪”,平民化趨向也在加深,但官員“談高色變”怨不得別人,關鍵是一些人自己不爭氣,讓這項與藍天白云、陽光綠茵相關的戶外運動成了“暗黑游戲”。
更進一步說,正風反腐“死磕”高爾夫,是在和腐敗滋生蔓延的社會土壤較勁,和官員濫權任性的“心癮欲魔”打持久戰。▲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環球時報2015-04-02